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基层工作存在责任重大、任务繁多、假期很少、工资偏低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地方将“白加黑”“5+2”的连轴转工作变成了常态,导致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幸福感严重缺失。那么,基层的“疲态”怎么才能不变成“常态”?基层工作的幸福感缺失又该怎样弥补?(2月24日 央广网)
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所在,是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各项方针政策都必须要通过基层来完成实现。然而常常能听见基层干部这样吐槽基层现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 “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话里行间可知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中面临着人少事多、人力有限、责任刚性的困境和无奈。任务杂乱繁多,人员又“捉襟见肘”以致工作“被动式”应对、“应激式”突击成为常态。
基层“疲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常常是“5+2”“白加黑”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前常说“周末休息不保证”,现在是“周末保证不休息”,事情永远也忙不完。基层任务“压力山大”,考核、检查、问责更是层出不穷。有的领导干部平时很忙,喜欢在周末或节假日搞调研,做检查,自认为是尽职敬业,服务大家,换来的是基层干部的陪着加班;有的上级部门喜欢把督查、考核放在每周星期一,换来的是基层干部周末加班加点完成准备工作,或撰写汇报材料、或整理工作资料等等。上级交代的事任务重,压力大,虽不敢有任何松懈,但难免出现纰漏,换来的有可能是动辄挥起的问责大棒,着实让人寒心。
本应有的休息时间却得不到保障,节假日几乎全部被工作占用,肯定会导致基层干部身心疲惫,如果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工作氛围里,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肯定是很不利的。从基层干部因抑郁症而自杀、年轻干部过劳猝死、80后白头干部等事件屡见报端可知:长期面临高强度的任务、高频次的督查、高压力的问责……让他们的“疲态”成为“常态”,他们已不堪重负。同时,长期处于“疲态”的基层干部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干好工作,只能马马虎虎应付过去。凡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疲态”状态,也背离了上级部门、上级领导干好工作的初衷。
基层干部陷入“疲态”之中,归根到底是前进过程面临了新课题,不及时治理,必然会影响基层工作效率,催生着被动、消极应对心态,助长着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面对基层工作的“疲态”,应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减轻从上到下的压力。首先要发挥好制度激励和约束的效力,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适当多表彰,少问责,为其营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其次在基层工作的责任分工、干部配置上要更加科学合理,权责划分清晰明确,从而杜绝推诿扯皮,消极应对等情况,岗位意识增强,基层工作才能井井有条。最后,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激发创业干事热情,勇于开拓创新。及时反思总结,找到更合理科学的工作方法,摒弃一味蛮干,越是疲惫越要想办法去突破去改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基层“疲态”不是地方“特色”,而是大部分地方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要下大气力解决,不能让“疲态”成了基层工作的常态。唯有组织部门锐意改革,统筹规划,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疲态”中解脱出来,还基层一片宽阔晴朗的发展天空。
(作者:琥珀)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