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群 高明
他是合作社带头人,也是钢城区最年轻的“农业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卖掉仅有的家当流转103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并借助互联网发展了第一批客户,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1月1日,钢城区辛庄镇上陈村张生芝的草莓大棚里热闹非凡,来自全省各地的一辆辆私家车来到这里进行采摘。
今年35岁的张生芝是上陈村人,年纪轻轻身上却有着诸多光环——— 钢城区最年轻的农业人、辛庄镇硕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4年来,他靠着有一股不服输的劲,用实际行动证明“80后”也能吃苦,干农业也一样能行。
就在4年前,张生芝还是个今天不知道明天该干什么,到处打零工的待业青年。在一次饭局上,张生芝的舅也是当地有名的农业大户向他提议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农业,我看干农业就不错,但干农业必须要吃苦,你如果吃得了苦不如就种草莓吧!”种植草莓需要技术,恰逢表妹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期间一直从事草莓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为他提供技术指导。
说干就干。2014年,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张生芝流转了103亩土地,当起了“拓荒者”。建草莓大棚,资金是很大的问题,为了让自己不再有退路,他一咬牙卖掉了自家仅有的一辆工程车,这可是他最值钱的家当。看到张生芝的决心和信心,全家人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为了以后能够打开市场,一开始张生芝就决定种跟别人不一样的品种,在钢城区农业局工作人员的支持下,他从新疆引进了“章姬”这个品种,“章姬”果实健壮,色泽鲜艳,甜度高、抗病能力强。张生芝带记者走进草莓大棚,摘下几颗成熟了的草莓小心翼翼地递给记者:“尝尝,是不是和外面吃的不一样?”记者随手摘一个了一口,确实酸酸甜甜,有一股水蜜桃的味道。张生芝说,章姬草莓虽然好吃,但是很软,不方便运输,所以他现在就只做采摘。
种上草莓后,张生芝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晚上七八点还在大棚里,全年不肯休息一天。张生芝告诉记者,因为年轻,没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现在虽然每天很累,但是过得很踏实。
第一批草莓就给张生芝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由于年轻,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草莓成熟后,张生芝便利用微信发朋友圈吸引顾客前来采摘,只要在朋友圈转发的每斤便宜5元钱。没想到消息一发出,便有一大批游客前来采摘。由于草莓品质好,游客们口口相传,张生芝第一批草莓就卖了22万元。张生芝坚信,品质优良的草莓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通过电商的带动和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将章姬草莓的名声打响。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了艰辛。2015年是个寒冬,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9摄氏度。“整整19天没有出太阳,第一批草莓全部冻坏了,损失7万余元。”张生芝记得尤为清楚。张生芝的妻子心疼得不行,张生芝却说:“没事,大不了从头来过!”为应对气温不稳定的特殊状况,张生芝又将草莓棚改建为高档温室大棚,将大棚稳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障蔬果的生长。种植过程中,除了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还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采用杀菌生物药控制病虫害,所施肥料全部为有机肥。“就在昨天,我申请的无公害证书刚刚下发。”张生芝拿出证书给记者看。
“传统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收入也有限,要想致富还就得在有限的土地上寻找新路子。”张生芝说,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经验让他认识到,零星的草莓种植和销售方式,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最终经过考察,张生芝成立了辛庄镇硕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又增加了2个草莓大棚,2个桑葚大棚和2个葡萄大棚,开始大规模种植模式,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合作社成立后,不仅带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20余人,还帮助村里10几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如今,张生芝的合作社每年的12月至5月可以采摘草莓,6月采摘桑葚,7月采摘葡萄,一年四季游客基本不断,不仅有莱芜周边的,还有专门从外地市驾车过来的。
2017年12月,张生芝又投资20万元建起了樱桃大棚,2018年,他计划新建13个草莓棚。凭着踏实肯干和敢闯敢干的猛劲,张生芝的硕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而对于未来的每一步,张生芝都有清晰的规划:“五一前后樱桃棚必须完工,到2020年前,13个草莓棚全部建完,下一步准备把这一片区域打造成‘采摘+农家乐’一体化的乡村旅游。”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