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对于发现问题、寻求对策、促进落实,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对待调研工作,使调查研究成为形式大于内容、过程大于结果的“花架子”“假把式”,不但无所裨益,还给基层干部群众造成不小的困扰。(1月11日新浪网)
有调查研究,才能发现浮于表面之下的真问题,找到症结所在,从而给出针对性“答案”,便于推动工作措施更加有效、工作方法不断改进、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几十年来,我们党能够作出一系列科学安排部署,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事业的辉煌成就,与坚持调查研究这项基础工作是分不开的。
既然是调研,就应该端正姿态,保持谦逊的态度,事前认真准备,以问题为导向,抱着求教取经心态而去。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在调研过程中目的不纯、姿态不正、作风不硬,使得调查研究走形变味,甚至出现“钦差大臣”式、“蜻蜓点水”式、“嫌贫爱富”式调研等备受诟病的怪象,劳民伤财不说,还贻误发展、误导决策,损坏党的形象。
态度决定成败。如果调研者“官架子”十足,一幅指导工作的“范儿”,沉溺于表面的逢场作戏,求教变成了指挥。被调研单位必然投其所好,在迎送接待大做文章,事先演练调研现场,甚至对被访群众进行排练,专业人员进行解读。阵势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调研者却没有取到“真经”,大有“来此一游”之感,必然空手而归,得到的只是一些经过反复“打磨”的汇报材料。
一步出错,全盘皆输。调查虚浮不实,研究必然走偏“脱轨”,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就悬浮在空,毫无意义。类似的调研,满足了领导干部的虚荣心,完成了工作任务,却增加了基层负担,发挥不出改进工作之效,应当全力绞杀。
调研是个技术活,乾隆微服私访不失为历史典范。一定要到群众中去,取得第一手素材,得到原始民情,才能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在已有的材料上分析加工,“生产”成品,只会令调研工作走入歧路、越来越虚。为此,在调研之前调整好求教心态,确有必要。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