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扶贫工作不可过度“代劳”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16 09:49:25

 2017年12月31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2018年新年贺词,向我们传递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能量,也庄严承诺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今,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扶贫任务的天平应该向精神扶贫倾斜,不能一味注重物质扶贫,否则将滋养贫困户的懒惰思想,消磨贫困户的奋斗激情。

扶贫干部“剃头挑子一头热”,有些贫困户却不愿劳作,一味等、靠、要,认为“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这些都是思想贫困的表现,贫困户和帮扶干部都有责任。一是贫困户在长期贫困下丧失了脱贫的信心和激情,缺乏致富方法,找不准脱贫路子,甚至有些贫困户不愿摘掉贫困帽子,指望政策扶持过活。二是帮扶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身入心未入”,急于出成绩、摘帽子,缺少为贫困户长期致富考虑,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给贫困户买衣服和生活用品,送去慰问金,帮贫困户干农活,一定程度上能让贫困户吃得饱、穿得暖,然而这种过度“代劳”可能会变成“越俎代庖”,自然就消磨了贫困户的奋斗激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扶贫要先扶志。诚然,脱贫是国家的庄严承诺,是帮扶人的职责所在,但说到底更是攸关贫困户自身幸福生活的大事。因此,帮扶人要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主角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根本上认识只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真正彻底脱贫,创造幸福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拒绝“填鸭”式扶贫。定期的入户慰问不应该成了帮扶干部的“作业表”、“任务单”,给贫困户带去生活用品和慰问金,帮贫困户干农活,这种“填鸭”式的扶贫并不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甚至会让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越发严重。因此,在物质扶贫的基层上一定要做好精神扶贫,一是要做好相关扶贫政策的宣讲,特别是要向贫困户强调“退出后仍可得到后续扶持政策支持”,解开贫困户不愿摘帽的心结。二是要“身心同入”,因户施策助贫困户脱贫。帮扶干部首先要了解贫困户在想什么、盼什么、担忧什么、顾虑什么,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真诚地与之交流,将其他脱贫户靠自身奋斗脱贫致富的经验和例子分享给贫困户。其次找准致贫原因,因户施策,把种做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贫困户找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新路子。三是当好贫困户的“老师”。帮扶干部首先要“武装”自己,强化学习意识,增强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时刻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其次与贫困户多沟通、多交流,分享生活点滴,送去利好政策,探讨致富技术,激发贫困户致富热情,常葆贫困户奋斗精神。

( 杨雨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