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民夜校”,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13 10:17:26

 近年来,在四川三台县“农民夜校”遍地开花,帮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掌握脱贫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笔者以高棚村为例,对“农民夜校”进行简要剖析,以供读者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三台县高棚村紧邻绵(阳)三(台)公路,幅员面积2.5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05户1305人,有党小组8个,党员45名(外出党员8名)。村党支部在立新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用好用活“农民夜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纵深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该村先后被纳入到四川省新农村示范区、四川省优美示范村、三台县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2014年12月,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环境优美示范村。2015年12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15〕101号)将芦溪镇—立新镇纳入省级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项目,并将高棚村列为核心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5.47亿元,倾力打造集农耕文化和民俗游乐为一体的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2018年预计旅游收入可实现5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

一、强领导,重统筹,“农民夜校”组织保障有力

一是领导有方,责任落实。该村多次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农民夜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农民夜校”工作“第一责任人”,并兼任“农民夜校”校长,将“农民夜校”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制定《立新镇高棚村“农民夜校”工作方案》《立新镇高棚村“农民夜校”实施细则》《立新镇高棚村“农民夜校”考核评定办法》,拟定培训菜单,不折不扣加以落实。

二是夯实基础,配强队伍。设立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业务精、致富能力强、思想作风优5项标准,按照“组织发动—个人自荐—组织审查—支部任命”流程,采用民主推荐表决、“考试+考察”等方式,将13名“学习标兵”“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纳入农民夜校师资库,并积极邀请县镇联系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驻村干部等10余人进入师资库,选优配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规划先行,推进有序。将“集中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全面推行“菜单式”教学,将基层群众所需所求编入培训“菜单”,全方位供党员群众“点菜”,达到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同时,实施“订单式”教学,采取“农民夜校+技能培训”模式,按照农民群众务工需求,开办“柑橘管护培训班”“旅游服务培训办”,切实增强群众就业技能,让他们在门口就能就业。办学以来,该村共举办教学28期,参加学习培训人数近1500余人次,其中,县级领导讲课1次,镇党委书记授课3次,举办理论学习12期,技能培训6期,实践教学6期。

二、下功夫,强举措,“农民夜校”焕发青春活力

一是“中心课堂”+“流动课堂”。以村委会为“中心阵地”、田间地头农户院坝为“活动阵地”,办好“中心课堂”“小组课堂”“田间课堂”“指尖课堂”,采取教师流动授课的方式,送课到村组、到农户、到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技能培训、培树新风正气。截止目前,我村开展中心授课19次,流动授课9次。

二是“集中学习”+“闲暇学习”。灵活教学时间安排,统筹固定和闲暇2个时段,将每月18日作为“农民夜校”固定学习时间,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时安排,对上课时间进行动态调整,一般授课选择在村民劳作、晚饭后的七八点左右进行,规避了群众因工作时段“无时”学的窘境。我们对教学时间的调整,一般会提前通过手机短信、村广播等形式告知村民。

三是“理论学习”+“实践互动”。践行“两学一做”,做到“学以致用”,从大政方针、思想文化、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需求。建立“农技人员+技术能手+农户”的帮带模式,力促农户掌握1门以上种养实用技术;及时开展“实践教学+参观学习”,通过课堂学习“走出去”,把增收致富方式“引进来”,确保公司用工安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已组织320余名群众就近或外出务工,实际创收500余万元。

四是“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立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全村进行“柑橘栽植和管理、藤椒防病与管理、林间除草防病、旅游经营服务”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增强群众生产致富的能力,提高产业经营水平。同时,强化家风家训家规教育,开办“道德讲台”,完善村规民约,设立“德分榜”,定期开展“孝老之星”“好儿媳”等评选,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群众向善向好,培树新风正气。

三、据实情,添举措,“农民夜校”领军乡村振兴

当前,该村“农民夜校”工作开展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我村“农民夜校”师资还比较薄弱,需进一步充实;教学形式还有待改进,需进一步创新。下一步,我们将精准设立教学课程和教学规划,打破“一刀切”“一锅煮”,结合不同类型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精准施教”,如开设法律维权课堂,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开设农村卫生保健知识课堂,让农民朋友了解急救知识;开设农村种植科普知识课堂,使农民明白如何才能增产增收。将农民夜校开办成脱贫攻坚的“助推器,产业发展的“加油站”,脱贫致富的“新学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具体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让“农民夜校”走上“产业链”。因地制宜,依托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立足“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入实施“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串起乡村振兴“大品牌”,打响“农民夜校”金字招牌。

二是让“农民夜校”走上“指尖”。借“互联网+”的春风,整合农家书屋、党员便民服务点、“党群红色家园”“廉政家院”,开办好“夜校QQ群”“夜校微信群”等,本着农户“想学啥就讲啥、缺啥就补啥”的原则,通过“掌上互动”点课教学,解决好“供”与“需”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推动夜校延伸入户、覆盖到人,满足农民群众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外出务工农民学习需要。
作者:宋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