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主刀合作专家宋纯教授细说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前世今生

文章来源:消费日报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4 19:19:56

  在国际上,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一直扮演着多学科协作先行者的角色,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的治疗计划,避免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使病人受益最大化。

  近日,我们邀请国内最早开展结直肠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工作试点的专家之一(卫生部)——宋纯教授简单聊聊他眼中的MDT诊疗模式。

  专家介绍:

  宋纯

  教授,博士后,主任医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科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胃、结直肠肛门病外科

  擅长: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开放手术;超低位直肠癌的保留肛门手术;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早期直肠肿瘤的诊断和经肛门切除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手术与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手术和综合治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姑息治疗。

  执业经历: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病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肿瘤临床协会(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临床协会胃肠间质瘤(GIST)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学组委员等。

  兼任中华肿瘤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消化肿瘤杂志等杂志编委。是2010和2015版国家卫计委医政司 “结、直肠癌诊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结直肠肛门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5版“胃肠间质瘤规范化手术治疗专家共识”等结直肠肿瘤相关的国家治疗规范、指南、共识的主要编写和执笔人之一。

  提问:

  1.MDT诊疗模式的理念是?

  宋纯:MDT概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的医疗专家组率先提出。

  在该模式下,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的专家组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治疗团队,针对某一疾病、某个病人,通过定期定时的专家会诊形式,提出适合病人目前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严格执行,同时需要定期对病人的治疗反馈进行质量评估和优化,不断修正现有的诊疗模式。

  2.MDT模式的发展如何?

  宋纯:这种模式在欧美国家已经很成熟,很多专科医院都在采用这个模式,英国甚至已经立法,每一位癌症病人都需经过MDT综合治疗,而且只有接受了MDT综合治疗后才可以去报销医疗保险。

  我十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研究,国内近些年不少三甲医院也在逐步采用这种模式做肿瘤的治疗,我相信它会成为中国肿瘤治疗的主流趋势。

  3.您认为MDT的优势是?

  宋纯:因为医学知识发展非常迅速,各个领域的专家在一起头脑风暴,这样出现更适合、更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更大,从而让患者真正受益,这和“木桶原理”是一样的。

  比如,我是一位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是我非常自信、有优势的地方,但像在医学影像、麻醉、化疗这些专业上,我一定没有那个领域的专家掌握得先进、深刻、全面,它们也就成了我的短板。

  因此,MDT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每个科室的医生都拿出自己最长的一块板,大家合力造一个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案,让这个方案成为“没有短板的木桶”,代表着当地的最高水平。

  4.您认为MDT团队有效运作的关键点是?

  宋纯:MDT的有效运作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对于病人来说,他们的确能通过MDT团队诊治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方案,能够获益,这也是MDT;第二,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医生在参加这个多学科讨论的时候,能够在业务上有所收获。如果每次来没有收获,浪费了时间,那么医生的确也很难坚持下来。

  所以,我们可以首先在医生心态这一能把控、引导的方面,给医生正确的引导和目标,让医生清楚自己在这个MTD团队中的作用,明白自己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收获什么,然后我们共同把这个期许实现,给每个医生成就感和动力,从而保持MDT团队的有效运作和健康发展。

  5.如何引导医生积极加入MDT团队呢?

  宋纯:刚才我提及到了医生心态,那么我们就要从心态的角度认真考虑,如何能让医生每次参加都能有收获。

  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个“收获”并不是指这次参加活动能够有几个病人到我这里看病,我就有收获了。参加MDT团队的医生应该关注两点,一个是贡献了什么,二是收获了什么。如果是我能够利用我的专业知识为别的医生提供建议,为整个团队的诊断起到有效的帮助,这是很有成就感的。 同时,如果我能够在这次多学科讨论中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收获,那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在这个方面,加入MDT团队的医生应该保持一个好心态,不要害怕或羞于告诉别人自己知识不足或欠缺的地方,因为无论是多大牌的专家,他不可能对所有治疗领域都非常了解。

  基于以上两点,只要医生能在每次讨论中互相帮助、有所收获,感觉到进步了,那么大家自然愿意参加,也希望会主动拿出病例进行分享讨论,让其他学科的医生来丰富我们的诊断。

  6.MDT模式适合每一个病人吗?对病例有什么要求?

  宋纯:MDT模式面对所有需要的人。只是更倾向于更复杂的病例。

  因为病人情况越复杂,治疗方案越多样化,治疗结果也就是越不同,甚至可能差异非常大,那么这一类病人就是非常建议进入到MDT模式。

  举个例子,对于非常晚期的肿瘤,病人生命就剩一两个月了,这时候很多方法都用不上,或者说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结果相差不大,那么这时候就不需要进入MDT环节;

  还有像早期肿瘤病人,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后,愈后都能达到95%,那么只要按照规范去做,也同样不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诊断。

  但是,当有一个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人必须做化疗时,化疗用什么药、用多长时间、化疗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有很专业的医学知识的医生去做决策。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通过外科手术或者其他的局部治疗来让这些病人长期生存,甚至达到最终的无瘤状态。 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到底采取哪些方法、谁先谁后、治疗的强度、机会把握等,就需要多学科一起探讨。

  因为面对复杂情况的病人,随着治疗的方式不一样,病人最后的结局截然不一样。

  宋纯认为,在开展MDT方面,每个医院、每个医生都会遇到一些瓶颈。 首要常见问题就是专家确实很忙,大家会对“固定时间”产生退缩感;其次,因为之前是单一科室的标准,大家是需要在前几个月去统一标准,从而达成对规范的一致理解。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对于病人来说,这个机会是一闪即逝的。如果在病人需要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机制,他可能就错失了最佳治疗方案。”因此,希望大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