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
但问到为何是“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许多人则不解。
其实,“东西”一词即来源于东市和西市,“买东西”流传了千年,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唐代的东市与西市
唐都长安是彼时的世界帝都之冠,历史上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
当时的长安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约100多万)。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大市场,东市是国内市场,位于现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西市是国际市场,也称为“金市”,位于现劳动南路和东桃园村之间。
由于两市商贸繁荣,人们购物多去这两处,逐渐有了“买东”、“买西”的说法,久而久之,“东西”一词就成了商品货物的代名词。
盛极一时的大唐西市
西市始建于隋(公元581—617年),称人市;兴盛于唐(公元618—907年),改称西市。
西市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市内汇聚了酒肆、衣行、药店、古器、珠宝、铁铺等220多个行业,商贾近千家,繁华程度盛极一时。
当时的西市商业贸易西至罗马、东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是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规模最大、业态最发达、辐射面最广的世界贸易中心、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唐长安西市,从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盛唐王朝的繁荣和开放。
考古学还原旧时西市模样
据相关资料记载:西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市的北、东两面尚有夯筑的围墙基址,墙基宽(墙的厚度)皆4米许。市内有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宽皆16米,四街交叉呈“井”字形。东街宽117米,南街宽120米,北街(金光门大街)宽120米,将整个市界内画成九个长方形,每方的四面都临街。
从白居易写给张籍的诗中“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可以想象,西市内大道笔直,两旁槐榆,绿树成荫,店铺林立、商贩云集,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此外,市内还有很多市民住宅。该市正中为西市署,东南为平准局。
市西北隅的放生池,为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法门沙成所穿凿,导永安渠水灌注而成,池侧有沙成建造的佛堂。
东北隅的独柳为唐王朝刑人之处,凡朝廷要犯,多于此处执行判决。
这些健全的城市功能,使得西市仿佛长安城中的一座城中城。
发生在西市的故事
李白《少年行》诗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这里不仅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的墨宝,也曾发生过许多历史轶事。
史载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十五夜,杨贵妃的姐姐、堂兄五家夜游西市观灯,与唐玄宗的女儿广宁公主及驸马一行因为争进西市门而发生争执。
《太平广记》卷中《魏伶》一文载:唐魏伶为西市丞,养一赤嘴鸟,每于人众中乞钱。人取一文而衔以送伶处,日收数百,时人号为“魏丞鸟”。
两个简单的故事,反映出当时大唐西市游人如织,交易量大,繁盛的景象可见一斑。
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西市以其繁荣的市场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体系,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2005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大唐长安西市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日两国唐史专家经过论证,提出“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起点”的结论。
同时,考古专家认为,在西市旧址发掘出的紫水晶和蓝宝石等西域舶来品,是其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证据。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传播之路,使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可以说,作为丝路起点的西市,既是外部世界了解长安乃至中国的一个窗口,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平台。
规划重建的大唐西市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6月,西市毁于一场大火,昔日九宫格式的城中城掩埋在黄土深处。自此,大唐西市的胜景只有在时人的文字记载中为后人所知。
1300余年后,一座融汇古今、规模恢宏的大唐西市项目在唐长安西市遗址上再建。
“大唐西市”项目现已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是国内惟一在原址上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是唯一反映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项目,是唯一可以用丝绸之路起点命名的项目。
重建的大唐西市努力挖掘丝绸之路和大唐盛世的商业文化,采取了唐代建筑风格,秉承“大唐西市,九宫格局,一庙七坊,空中景区,三面围合,背高面低”的理念,吸纳了丝路文化的精髓。
千年以前,西市街头满是林立的店铺、身着各样服饰不同相貌的胡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李白笔下“五陵少年笑入胡姬酒肆”的洒脱,或许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
如今,一个崭新的大唐西市呈现在世人面前,古代与现代文明在此辉映,东方与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快带着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一起来体味“西市”,这张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新名片吧。
备注: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