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留痕”不如“心头留印”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07 09:24:23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今年上半年,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纪委监委党风室主任鲍天平检查乡镇纪委一季度工作情况,数十本拼凑痕迹明显的台账、考核记录手册、同步记录本,让他心里一震。“这已经不是痕迹管理,是‘痕迹主义’了。”鲍天平将情况反馈给了五通桥区纪委,很快,一场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自查活动在区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展开。

  痕迹管理的初衷是为了通过记录、考核,实现传导压力,提高认识,督促执行的目的。讲求留痕的管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压实责任,履责到人,更好地落实工作。必要的留痕是工作需要,但如果凡事过分强调留痕、依赖留痕,甚至以笔记本的多少来体现工作的细致化,以记录的好坏来呈现工作落实的好坏,以检查笔记本来代替对工作的督导,就会走偏方向,陷入“一切为了留痕”的怪圈,将痕迹管理演变成了痕迹主义。

  由此出现痕迹管理泛滥成灾,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留痕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痕迹”,凡是以数据说话,于是有的单位和部门,曲解大数据的应用和作用,把“大数据”活生生地变异成“数据大”,凭借数据的大自认为工作既"充实"又“扎实”,成为向上级邀功的"道具",而实际上就是“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大量的数据却是一堆无用的“垃圾”。

  痕迹主义是如何产生的?,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思想出的问题,政绩观念有了偏差。干工作贵在真、实,而不是比照片拍得好、档案理得好,群众满意才是唯一标准和最终目标。无论多么漂亮的笔记、精美的相片都代替不了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一件关乎其切身利益的实事。表面文章即便是能蒙过各种检查,获得上级赞许,也蒙不过群众的眼睛。

  制度是必须的,考核是必要的,但必须以切合实际为前提。上级单位在制订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时,必须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研,加强与基层普通干部群众的沟通联系,避免检查内容与基层工作严重脱节,更不能过分强调和追求痕迹上的完美,让“纸片”“相片”掩盖工作实绩,寒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

  干部与其时时事事"留痕",还不如以务实求真、踏实肯干、心里时时装着群众、事事服务于人民中多留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获得群众认可的“心印”。(言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