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练好“绣”功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12 08:55:22

 “8天,从选址,到修建,到完工,帮困难群众新修住房……黔西县中坪镇顺河村主任杜正国因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创新速度’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了贵州省毕节市纪委监委披露了一起扶贫领域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脱贫攻坚中推进危房改造工作,是党和政府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消除住房安全隐患、解决基本居住安全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惠民利民的好事。杜正国在这起案子中,虽然他没贪没占,但其却漠视群众利益疾苦,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不作为、乱作为,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就是推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针眼”。能不能“绣”出美丽蓝图,关键看能不能下“绣花”功夫。我们都知道,“绣花”是慢工、是细活,其功夫成于细、贵在精,而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精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急躁症”,降低标准,搞“数字脱贫”;为了“好交差”,“虚假脱贫”、指定脱贫;不细不实,先过关再说的“秀”现象。这种重形式不重内容、热衷搞花架子不解决实际问题,是典型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究其原因,既有在外部形式上“作假”更容易更快的浮躁心里,也有上级监督考核不到位等原因。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拔寨”的最后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硬任务,没有任何退路和余地。“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一战定乾坤”的时候,越来不得糊弄应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候都不能忘记,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为官,应存敬畏之心,应俯下身子、脚沾泥土,应以“绣花”功夫投入真金白银和辛勤汗水。在带领贫困群众奔向小康的路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办事,不能搞看似“热热闹闹”的“盆景式”的“秀场”。同时,利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紧抓干部务实的作风建设,把干部的智慧、能力引导到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正道上来,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去,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