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痕迹管理”成基层新型形式主义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12 09:13:09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跑偏了的“痕迹管理”,对于基层工作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进而带来了三大危害:一是劳民伤财。一些基层干部为了体现工作扎实,将各种有用的没用的材料都往档案盒里放,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弄虚作假。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往往很急,要求限时完成,有时不同部门的检查还会“撞车”,导致基层分身乏术、疲于奔命,只好连夜加班加点补材料、“造痕迹”。三是作风不实。一些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在保留工作痕迹上,自然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在帮群众解决难题上,群众对此很是反感。

“痕迹管理”这种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敢于担当意识不强。比如,一些地方在推动工作中首先想到的是推掉自己身上的责任,在责任分解过程中对下级层层加码,表面上是有了工作安排的痕迹,做到了明晰责任、狠抓落实,实质上却没有提出具体方案、具体举措,仅仅是对上级文件的简单翻译,导致下级只好依样画葫芦,再自搞一套资料予以应对。另一方面,则是为民工作作风不实。比如一些地方信奉政绩是材料里写出来的,企图通过材料来定乾坤,平时就习惯于看材料、听汇报。这样的材料固然好看,痕迹固然明显,但却忽视了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脱离了实际,没有真正掌握群众的所期所盼,这对推动工作毫无实际意义。

要让痕迹管理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第一,上级检查督查要尽量淡化对档案的依赖,如非必要,尽量多看现场,少看档案或不看档案,不给档案充实、作风不实的干部以可乘之机。第二,要加强对干部的实绩验证,真正把工作一线当做考核干部实绩的校验场,让那些说实话、干实事的干部脱颖而出,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第三,要加强对擅吹“痕迹管理”歪风干部的甄别管理,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坚决调整,让擅留痕迹,不重实绩的干部无藏身之地。(文/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