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检查不能“泛滥成灾”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29 08:58:16

  督导、督查、督察……都是上级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调研、翻阅资料、询问答复等方式,督促各项工作完成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督查,有力促进了各项任务保质按时完成。然而督查过多过滥,则可能适得其反。(828日新浪网)

  放松了督促检查,工作难免落实不到位。为此,各地都十分重视日常的检查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令工作推进者老老实实干到位,不敢有丝毫懈怠和敷衍。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工作督查的频率过高,形成的压力过大,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见成效,如果督查频率太高,也难以看到工作的变化,只会给基层干部徒增迎检压力。毕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数十项工作任务需要通过基层来落地,要基层干部配合完成。如果每项工作都经常来督查,基层干部除了迎检,恐怕也没有更多时间来具体干事。如此之下,督查反而成为影响工作推进的“绊脚石”。

同时,频繁的督查,也容易令上级部门养成“高高在上”的领导姿态。工作都想往基层推,没有干出成效,还可以问责基层,自己反而在空闲中过日子。这种现象,也会导致基层留不住人,大家都想往上面调动,使基层工作越来越难开展,干部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开民督查,关键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比如,一些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尽量控制在每年1次左右;对党建、改革、脱贫等重点工作,可以控制在每年2次,对环保这样关系民生获得感事项,可以多采取一些暗访代替明查,切实不让督查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

从本质上讲,督查的初衷是为了形成压力,倒逼基层干部干好工作。但工作的推进,需要基层干部集中精力,花时间去完成。为此,在平时不妨多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引导基层干部提高办事的效率和质量,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状态,能不实地督查的,尽量不打搅他们干工作,多替他们着想。

而且,上级部门要主动替基层分忧,帮他们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难题,能让基层感觉到温暖,而不是冷冰冰的压力。内心愿意主动干工作,才能真正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