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三原县女子王蕾,不幸患了“多发性硬化症”,这种病被业界称为“不死的癌症”。更为不幸的是,夫妻二人因为担保债务遭遇法院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王蕾通过“水滴筹”筹集的部分救命钱,被法院强行划走后还给债权人。(8月22日,澎湃新闻网)
据了解,王女士家因在朋友贷款借条上签字成了担保人,但朋友并没有按约定时间还款,才负有偿还债务的连带责任。当发现银行卡内“水滴筹”的5000元被冻结时,他们向法院解释这5000元为网友捐款,但执行庭法官对此却没有采信,还是将钱转给了债权人。本来法院执法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先法后情”并没有错,但却未经调查审核,未履行告知申辩程序,就把“水滴筹”的救命善款当作执行对象,便有些不合情理了。
网筹善款本是有既定的用途,岂能被随意挪作他用?即便偿还债务,也不应将其作为个人普通收入来看待。法院不问情由就强制执法,一旦影响了病人治疗,导致其健康状况恶化,岂能没有责任?况且,如果开此先河,长此以往,难保没有一些“老赖”钻漏洞效仿,骗取爱心人士的善款。之前网上就曾曝光过,有人竟然用虚假诊断证明等材料,通过平台审核申请筹款,在筹集到善款之后,不仅没有用来看病就医,反而肆意挥霍浪费,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让公众对此十分愤慨,感觉自己的爱心受到了欺骗。
虽然法院强行划走网筹善款确有疏忽之处,但说到底主要还是由于网筹平台对公益善款监管机制不完善所致。倘若这些平台能够加强监管,制定“专款专用”制度,对公益善款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毕竟,网筹平台暴露出的监管问题,不仅会损害网上公益筹款的公信力,也会对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产生重大打击,一旦这份爱心被慢慢“消费”,无疑会使得真正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帮助。
对此,各网筹平台应该多加反思,强化公益筹款信息审核的主体责任,既要加强对个人求助信息的甄别,全方面审核其身份信息、家庭条件等资料,也要加强对筹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让捐款者的每一笔都能用到实处。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也亟待出台网络公益筹款监管办法,引导、规范个人求助行为,确保公益筹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将线上与线下的公益救助结合起来,构建出更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救命钱”被无辜划走等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能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作 者:王 冰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