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中不被“俘虏”的英雄

文章来源:消费日报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03 09:27:27

 “打仗时,抓到俘虏是英雄。生活中,不被俘虏是英雄”。不久前,有抗战老兵语重心长送给年轻人这两句话,是经验之谈、由衷之言,令人清夜扪心,深思良多。

  充满诱惑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高官、地位、名利、金钱、美色、享乐,样样都能构成诱惑的陷阱。不少人一方面痛心疾首大骂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地萍末生风,也期待“随风直上九万里”走捷径完成人生“标配”。

  有人说,会干的不如会看的,流汗的不如扇扇的。坚守内心,做不被俘虏的人显得“愚笨”。比如屈原,一生忠君爱民,正道直行,却被楚王流放。公子兰等人,处事圆滑,阿谀奉承,却备受重用。岳飞、林则徐,皆是生活中不愿被“俘虏”之人,可结局甚是悲凉。是不是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圆滑世故,甚至舍弃原则?如同屈原沉吟江畔时渔夫所劝“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所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细想之下,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坚守原则,不被生活“俘虏”的人都注定悲壮或默默无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填不满”的黄大年……他们既抵御了诱惑,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从时间的长河来看,那些随心所“欲”之辈,如胡亥、和珅等人,虽显赫一时,最终仍难逃身败名裂。

  “欲”不防终成“狱”。《醒世恒言》中有一则故事:进士薛某,梦见自己变为鲤鱼。遇一渔夫垂钓,明知饵上有钩,但终因难抵饵香的诱惑,张口吞食,遂成为渔夫钓物。冯梦龙点评:这叫“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在一定意义上讲,被“俘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沦陷,自恃学历高觉悟就高,自认能力强素质就强,自信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有人在赚快钱方法前“蒙了”;有人在博点击率前“傻了”;有人从油盐不进的“怪老头”变成四面透风的“贪老爷”,终究是敌不过欲望的诱惑,弯曲了人生的脊梁。人贵有自知之名,自知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具备多少定力,而在于意识到诱惑背后的危险,并做出事先的约束。毕竟,五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作者:邱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