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7月26日,新华网)
近年来,“痕迹管理”慢慢地被应用到基层工作中,而且慢慢演变成为了“痕迹主义”,已经成为了形式主义的新变种。表面上看,“痕迹管理”是负责任的表现,但实际上,这样被滥用的“痕迹管理”却充分说明某些地方的管理和治理缺乏智慧,喜欢搞形式主义,明明只是“卫生清扫”这样简单的一项看结果的工作,却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在文字材料档案上,那这样的“痕迹管理”显然是一种滥用,一种形式主义。
“痕迹主义”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检查组足不出会议室,就能看到堆积如山的资料,而负面影响就相当多了,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的那样:“盛行的“痕迹主义”亟待减负:一是严重浪费了工作精力,影响工作实效;二是劳民伤财,增加工作成本;三是败坏工作作风,误人、误事、误形象。” “痕迹主义”歪风盛行基层,的确让群众很不满意。
“痕迹管理”异化成这个样子,坊间早就怨声载道了。党报此前刊载过相关文章,反思“从早到晚忙材料、扶贫岂能靠填表?”不少基层干部,不是累死在访贫问苦的路上,而是累趴在整材料、忙总结的案头。
莫让“痕迹管理”在基层被滥用。对于基层工作而言,人员、编制有限,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痕迹管理”在基层被滥用,则会让大部分基层干部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无效的文字、档案中,工作实效便会大打折扣,最后得不偿失。
作者:孙怡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