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生三下乡:走进乡间田野,调研厕所革命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24 09:03:17

(通讯员 边增鑫)“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便是过去中国厕所的真实写照。自2015年习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州调研时提出“厕所革命”以来,东营市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开展改厕工作,如今,东营市的厕所已焕然一新。

 

7月22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豌豆调研队赴垦利区进行调研,对垦利区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探寻农村厕所由“遮羞布”变成“红盖头”的启示。

未雨绸缪,做好前期准备

7月22日下午,团队抵达东营市垦利区,安置好住宿后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据队长杨燃介绍,实践队出发前,已经与当地政府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与交流,由政府部门安排了接待人员,并最终拟定了调研日程。针对调研活动,队员们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搜集了解当地厕所改造方案的同时,精心设计了针对传统农业村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山下乡,行于乡间田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当实践队的队员们乘车驶向垦利区大三合村时,成片的树林和农田映入眼帘。走进大三合村,遮天的绿荫和高亢的蝉鸣赶走了行路的困倦。队员们走入村委会,与大三合村党委书记刘春华进行交流。

“随着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生活习惯也都要变。村里的老人知道旱厕脏,但是也都习惯了,不愿意改变。这个想法不行,社会在发展,人也得跟上趟。”刘书记早早地认识到了厕所改造地重要性,“现在孩子们都往城里奔,有时候回村来,对厕所也不习惯,自己家的亲孩子都不愿意用自己家的厕所。”

一百多年来,厕所及相关话题一直为中国社会、文化所羞于启齿,人们对这块“遮羞布”讳莫如深,甚至包括政治和文化精英在内也很少对此有“文化自觉”。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因为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它可能处于最不重要、最难解决、最不自觉的末端。因此,想要切实完成厕所革命,必须让村民理解厕所对于个人卫生、乡村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走街串巷,深入走访农户

在村委会了解了大三合村的大体情况后,刘书记带领实践队员去到了村民家中进行访谈,以此来收集村民对于“厕所革命”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等信息。团队走进一家小超市,上前与售货员女士打招呼后说明了此次调研的原由,售货员和善地接受了此次访谈。屋外,树影斑驳,屋内,售货员则耐心地解答调查问卷上的的问题,谈及对此次旱厕改造工程的满意度,她说到:“这是好事,厕所没有味道了,蚊虫也少了,改厕所也不用自己去干,村里都给帮忙修,我们都满意,非常满意。”

在随机采访了几户村民后,队员们回到了村委会,采访了在村中行医多年的老村医。“在改厕所以前,村中最常见的病就是肠炎和痢疾,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来看的。厕所改造了以后就好多了,肠炎和痢疾少了很多,常见的病就是中暑,再就是小孩子容易得的肺炎。”村医说道。

无论是问卷还是访谈,村民都表示厕所改造对卫生观念、个人健康和居住环境都带来了较大的改善,“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刘书记如是说。

“我们一定会深入到农村基层,深入到农户家中,收集村民对‘厕所革命’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并结合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料,整理出对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借鉴意义的改厕方案。”实践队队长杨燃说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厕所改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希望我们的农村能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