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恐闹症”,更需干部勇担当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11 08:59:26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他们患了“恐闹症”。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7月10日 半月谈网)

  “恐闹症”,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而是指我们的个别基层干部,担心、害怕群众“闹”的心理问题;群众一“闹”,就焦虑、害怕,就忘记了制度与原则,以妥协方式“给好处”,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达到息事宁人之功效。

  在个别基层,“恐闹症”已忧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软肋。个别群众正是抓住了基层干部害怕闹,担心将事情闹大的软肋,有理、没理,以“闹”为先,并提出无理要求;而基层干部正因为患上了“恐闹症”,往往满足其“非分要求”。

  现实中,正是因为“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闹者”偿到了甜头,从而让更多人加入“闹”之行列,遇事就闹,往往是闹得越大,获利越大,“闹”风日盛,由此出现“个人闹、合伙闹、集群闹”等趋势。

  “闹”风渐盛,助长了不正之风,扰乱了基层社会风气,伤及基层的公平与正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让更为广大的群众利益受损,破坏着依法治国之根基;其现实与潜在之危害,不可小觑,理当高度重视。

  基层患上了“恐闹症”,究其原因,一是其上级对基层的考核体系中,过于强调矛盾不上交、稳定压倒一切,导致在个别地方,“任期不出问题、花钱买平安”成为部分领导的维稳招数,为“恐闹症”埋下病根。

  二是,在基层中,个别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冷作为,面对群众的合理、正常诉求,害怕担责,不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无形中,加剧了矛盾,让群众无奈中选择了“闹”,助长了“闹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医治“恐闹症”,理当对症下药,深入推进基层的作风建设,强化学习教育,稳步提高认识,切实改变作风,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其真心为民排忧解难,积极应对群众“诉求”。

  同时,深入学习法律知识,稳步提升基层干部的处理矛盾与问题的能力,增进为基层群众服务本领,深入群众之中,主动发现问题,学会依法调解、化解矛盾,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将群众的“诉求”化解于萌芽状态。

  要有效医治基层中“恐闹症”,上级机关也需切实担当,理解基层,正确对待并及时处理来自基层群众之“诉求”,力求不将矛盾下移;同时,还需改变对基层的考核方式,取消那些“利己”的“一票否决”,让基层干部的腰肝“硬”起来了,让其敢于直面矛盾、问题,不再一味妥协。

  “恐闹症”,病因虽是复杂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基层个别干部作风不实、担当不够;要切实医治“恐闹症”,理当强化作风建设,让广大基层干部勇于担当,自觉将责任与使命扛在肩上。(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