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把环保作为发展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6-28 09:24:36

 近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法院对山西省临汾市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作出了判决。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对此表示,16名涉案人员毫无法治观念,违法妄为,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追求政绩,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工夫,却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损害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最终只会害人害己。(6月24日《新京报》)

  这一次,中央环保确实动了真格,不仅对第一轮环保督察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回头看”,发现了大量假整改、敷衍应付等现象,还问责了一大批党员干部,甚至对个别环保局长追了刑责。由此可见,当前的环保压力依然巨大,自上而上未形成一条心,而是“上紧下松”,以下欺上,蒙混过关。

  之所以环境治理这么难,主要还是地方政府把环保作为一种负担,既投钱、又出力,算短期“经济账”,觉得不划算,缺乏内生动力,应付心态浓厚。而个别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个人的暴利,不惜违法排污损害众人利益。

  面对当前的环保现状,必须进一步加大查处问责力度,既要“回头看”地方政府的整改情况,更要发动群众监督举报,让更多违法排污行为曝光露馅,依法依规进行问责。但同时,更应该转变地方政府的发展“官念”,不把环保当成负担,而是一种自我需要,从内心愿意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切实把当地的环境保护好。

  其实,保护好了环境,对地方发展的助力是显而易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发展旅游,还是壮大绿色产业,皆离不开优良环境打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高质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生态经济一旦形成,将会产生持久效应,对环境的透支小,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远比粗放式发展的效益高得多。关键是要地方政府,以积极心态面对环保的短期“阵痛”,主动迎接挑战,度过暂时的难关。

  只要一个地方把环保当成了发展的内在需要,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对违法排污企业零容忍,切实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和部署。

  作者: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