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乡镇干部展示他的手机,上面安装了10多个政务APP,涵盖了党建、财务、民政、社保、综治、计生、环保等不同领域。根据要求,需定期通过这些APP,填写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和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并且手机微信中有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每次出门要带五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工作方法与时俱进,手机app、微信等现代化办公工具,为机关工作丰富了载体、提高了效率、优化了服务。发展而来的政务APP更是成为了精简政务、便捷群众的一把好手,当群众需要咨询或者办理某项业务时,通过手机上的APP即可完成,也因此受到了不少政府部门的厚爱。
按道理来讲,微信、政务APP的推行无论是对基层干部,还是对办事群众来说都是一件极大的好事。通过手机或是电脑操作,简化程序、节约时间,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过度的强调手机办公,并且毫无节制地创建微信群、政务APP,无疑是在给基层干部增加负担。乡镇干部身揣多部手机,每天微信群要上报并上传多个工作材料和需定期通过这些APP,填写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和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导致基层干部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APP系统填报上,进而挤占基层干部真正干事创业的时间有限,这就与引入现代化办公工具的积极初衷背道相驰。
问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深究其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工作留痕迹”的考评考核方式。这种考评考核方式用好了,可以强化落实、提升效率。但不能过度强调,否则,就沦为形式主义。提升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有盲目追求工作方式创新的趋势。认为形式和载体高大上,就能迎来工作面貌的改善与工作质效的提升,未免有些一厢情愿。现实中,却有部分单位误读了政务APP的内涵价值,部分领导干部将政务APP的建设当作是创新,是自己工作的特色亮点,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网络化,就立即上马建设;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缺乏统筹协调,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局面……于是乎,在基层干部的手机里就不得不装上数十个APP,才能够完成相关工作。
基层是承接各项大政方针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的局面是复杂的,形势是严峻的,相对来说资金资源和人力物力也极为有限的。原本是一项提高工作效率的好举措,却被某些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作风给带偏了。虽然有了这些微信群、政务APP,基层干部能够在手机上完成相关工作,但是过去那些“报表式”的形式主义只是穿上了“皇帝的新衣”罢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才有了不少基层干部抱怨“政务APP、微信群太多了,有时连账号密码都弄混了。每天围着这些APP、微信群转,哪还有时间走村串户”。让基层干部将有限的资金资源付诸于形式主义之中,挤占了真抓实干的时间和精力,也挤占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工具再新再好,也只是辅助。指望“互联网+”的“方子”能“包治百病”,这是懒政怠政的思维在作祟。面对这些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其好的一面,并且要在运用过程中尽可能地规避不好的一面。微信群、政务APP是政府机关创新服务的新举措,可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应该转变工作作风,杜绝“变种”的形式主义;各部门各领域之间应该加强统筹,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既要通过数量的精简和质量的优化,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也要建立并完善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政绩考核方式,确保现代化工具真正办出现代化的高效率、优服务、好评价。(文/冰似睡着的水)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