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手段,督查检查考核是督促落实、改进作风、激发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手段。由于上级掌握了财政和行政权力,基层政府的自主性大大下降,基层政府更是围绕着上级的指挥棒转,上下级政府间的博弈空间大为缩减。但是,“变了味儿”的督查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群众应接不暇、不堪重负。由于上级部门和基层政府间的责、权、利不对等,加剧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基层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导致的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哪个部门都以属地管理的名义要求基层履职,而就现有人力来说,大多数地方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要应付上级的各项文字材料,就没有时间精力来服务群众了。上级机关如果工作浮在表面,重痕迹、轻实绩,基层就难免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就容易出现新的形式主义怪象:有县直部门应对考核,准备的材料摞起来比人都高,一年的文印费要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些地方制作推拉式展板,哪个部门来检查,就推出对应的展板;有的县为应对名目繁多的“材料式检查”,不惜为每个乡镇配两名信息采集员,专门制作各种表格。
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与“中间一公里”失责失位有很大关系。不能当甩手掌柜,把落实一股脑“甩”给基层,先要搞好统筹设计,不能推卸责任,下交给基层。督查是在于指导基层更好执行上级的决策,开动脑筋,帮助基层发现问题、排除障碍、推动落实,梳理阻碍落实的关键环节,不能搞“数字政绩”“材料政绩”。“中间一公里”要强化责任担当,把诸如制定具体配套措施、加强业务指导等做到位,为基层“减负”,也给督查检查考核“减压”。
要减少对基层的“打扰”,能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抓工作抓实效。一个地方、一个时期,都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其它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我们基层干得好不好,最“可视化”的指标是时间,而不是各种台账。干部是勤还是懒,老百姓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不是由材料说了算,也不能只听汇报、看展板,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应该提高群众话语权,直接听听百姓的评判。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政策。挤干水分、纠正问题,让督查检查考核指挥棒舞得更实更好。(魏华)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