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两栖作战正发生深刻变革,作战功用由“大规模登陆”向“小规模特战”转变;作战要求由“抢滩建场”向“打点控场”转变;作战空间由“陆海空”三维向“陆海空天电心网”全维转变;作战重心由“陆上作战”向“海空优势”转变;作战指挥由“计划概略指挥”向“动态精准指挥”转变;作战编组由“数量规模型”向“精干多能型”转变;作战行动由“点线面”线式推进向全纵深“遍地开花”转变;作战方式由“有人化、信息化”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变;装备体系由“突破岸滩防御”到“保障舰到目标机动”转变;部署模式由“临时应急部署”到“前沿常态部署”转变;作战支援保障由建立陆上“滩头堡”向建立海上“浮动基地”转变。 两栖作战,是两栖部队从海上发起,向海岸或岛礁实施兵力投送的进攻作战,是一种在现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传统作战样式,也是一种时空跨度大、影响因素多、组织实施复杂的特殊作战样式。随着科技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战场环境的变化,战争实践和作战理论的牵引,现代两栖作战无论在作战理念、武器装备、战场空间,还是在作战方式、力量结构、作战指挥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体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
作战功用由“大规模登陆”向“小规模特战”转变。传统两栖作战,由于装备发展水平限制,需要依靠大规模输送兵力抢滩建场、争夺要地,达成作战优势,实现作战目的。未来两栖作战,由于各国都难以承担大规模两栖作战带来的巨大消耗,将主要谋求有限目标夺占、重心精确打击、“象征性占领”,甚至“威慑性突袭”,来实现“作战收益”,发生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可能性将逐渐降低。两栖作战力量由于其特有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机动灵活性,担负非战争军事任务、特种作战、濒海区军事介入等小规模两栖作战行动的比例将逐步增多。
作战要求由“抢滩建场”向“打点控场”转变。传统两栖作战,虽然有集结装载、海上航渡、突击上陆和巩固扩大登陆场等多个作战阶段,但其核心目的是抢滩建场,为保障后续力量由海向陆发展纵深进攻创造有利条件。两栖作战的战斗、战役和战略目的存在明显的递进性,战略目的的达成是不同层次战役战术目的的累加。未来的两栖作战,很可能只需要通过打击和夺控敌占岛屿的核心目标以达成控制登陆场的目的,两栖作战的战斗、战役、战略目的更加趋于重合,战斗的独立性减少、关联性更强,往往关键节点上的两栖战斗,将决定整个两栖作战的胜负。
作战空间由“陆海空”三维向“陆海空天电心网”全维转变。传统两栖作战,战场空间主要局限于登陆部队装载和上陆的陆地、海岸,两栖编队航渡、展开的海区及其上空。未来两栖作战,将从岛岸、陆上、海上、天空,到深海、临近空间、外层空间,乃至电磁空间、心理空间、网络空间等全维战场同时展开,物理可见的制空制海作战、对岸火力打击、突击上陆行动等,背后是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的角逐,一次战术级的两栖作战行动都可得到整个国家各空间领域的战略支援,空间对抗将异常激烈。
作战重心由“陆上作战”向“海空优势”转变。为达成抢占滩头阵地、影响陆上态势的目的,传统两栖作战虽然也强调先期海空作战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登陆部队装备的直升机、坦克、步战车等装备进行陆上要域的争夺来达成作战目的,陆战能力是整个两栖作战的核心和根本,直接影响着战争胜负。未来两栖作战,由于输送方式、战场感知、指挥方式、打击手段的变化,攻城略地、维持海岸卸载区的战略诉求减少,作战规模将趋于小型化发展,拉锯战式的陆上争夺重要性逐渐下降,获取和维持海空优势,以控制要点目标和节点的重要性逐步上升。
(二)
作战指挥由“计划概略指挥”向“动态精准指挥”转变。传统两栖作战指挥,指挥层级多、关系转换频繁、临机调控难,对作战计划的周密性和指挥员的指挥经验要求高。未来两栖作战,是大数据支撑下的动态精准指挥,作战筹划将充分依托智能化决策系统,通过将战场上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处理,形成近实时的战场情报和战场态势图供指挥员决策,实现“脑机融合”,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同时,指挥员依据实时战场态势变化和作战效果评估,迅速调整作战节奏、力量部署和行动方案,临机处置突发情况,精准调控两栖作战进程。
作战编组由“数量规模型”向“精干多能型”转变。传统两栖作战编组是一种基于协同作战的功能组合式编组,规模大、要素全。未来两栖作战,将是基于体系支撑的联合作战,强调以目标为中心,按需匹配编组作战力量,力求形成一支高度合成、功能聚合、精干高效、保障高效的两栖作战力量,确保作战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同时,还将根据遂行任务的需要进行模块化组合,具备不同的两栖作战能力,实现“规模可变、功能多样、持续作战、兼容性强以及远征作战”的目的。
作战行动由“点线面”线式推进向全纵深“遍地开花”转变。传统两栖作战基本遵循由海向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的“线式”作战模式。首先在夺取战场控制权的基础上,登陆兵突击上陆和夺取水际滩头,然后向纵深发展进攻,建立登陆场。整个行动过程呈现出海陆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未来两栖作战则将完全摆脱由前到后、渐进发展的模式,消除泾渭分明的海陆战场界线,实施全纵深立体作战。作战初始就紧紧围绕快速达成目的的需要,将与作战目的相关的整个登陆区域纳入直接攻击范围,运用速度、火力和信息优势,以联合火力打击为依托,以一体化信息作战为保障,采取快节奏多点攻击的方式,对重要目标实施立体攻击,全纵深“遍地开花”,破击敌抗登陆防御体系。
作战方式由“有人化、信息化”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变。传统两栖作战,无论是依托登陆舰船、气垫艇、直升机、两栖车辆的快速突击上陆,还是以“传感器到射手的无缝链接”为特点的信息火力精确打击,都强调依托有人装备和信息技术优势达成作战目的。未来两栖作战,除先进登陆工具的使用外,将依托泛在云联基础网络与联合作战网络的智能决策,“无人化”武器装备执行作战任务将成为主流。使用无人驾驶航空部队用于两栖作战先期火力打击和战果评估;使用无人驾驶潜艇、水下机器人等实施登陆海滩进行水下侦察和水下排障等;使用无人机蜂群实施直前“饱和式突防、分布式杀伤和先导式突击”;使用机器人实施近距突击、障碍排除和目标引导,等等,这些都将在未来两栖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以目标为中心的两栖作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
装备体系由“突破岸滩防御”到“保障舰到目标机动”转变。传统两栖作战装备立足突破敌海岸防御体系,主要发展登陆舰艇、两栖装甲车、舰载火力支援装备、登陆兵作战装备为主。未来两栖作战,为实现“舰到目标机动”,在装备体系建设上,一是发展大型两栖攻击舰、综合船坞登陆舰,及其配套舰载中型气垫艇、重型运输直升机、倾转翼飞机等新型投送装备,确保成建制输送兵力装备,快速机动至敌岸内陆目标;二是发展舰载对陆巡航导弹、远程精确制导炮弹、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等超视距海空火力打击装备,袭击敌方纵深重要目标,打乱其岸防整体部署,掩护输送兵力快速向目标机动;三是发展机载化轻型战车和察打一体无人机、智能化作战机器人、水下无人作战系统等,满足中低强度区域控制和力量快速投送需要。
部署模式由“临时应急部署”到“前沿常态部署”转变。传统两栖作战,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需要,临时部署两栖编队赴任务区域作战,主要采取“岸-舰-岸”的力量投送模式。未来两栖作战,类似美军发展海上远征打击大队,打造“海上基地”,在海上重要方向前沿保持数支精干顶用的两栖作战力量将成为新常态。该力量具备较强的跨海快速投送能力、空地一体突击能力、多域特种作战能力、综合信息攻防能力和海上独立作战能力,平时执行低强度打击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战时利用“前沿存在、快速反应”优势,实现由海向目标的力量投送。
作战支援保障由建立陆上“滩头堡”向建立海上“浮动基地”转变。传统两栖作战,特别强调由登陆部队建立陆上滩头阵地,巩固和发展登陆场,并将其视为能否取得突击上陆成功的关键。而未来两栖作战更加强调海基的指挥控制、后勤以及火力支援的重要性,要求把海洋看作是登陆作战的基本机动区域,建立海上“浮动基地”,通过先进的情报信息系统,使登陆部队指挥所在海上即可进行有效的指挥;通过有力的海基火力支援,大大提高登陆部队机动的自由度,组成更加实用、更加轻便、更加有效的战斗队形;通过把登陆母舰作为浮动支援平台,利用舰载气垫艇和直升机的运输能力和机动性,为登陆部队提供快速直接的后勤装备保障。-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