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救助站: 今年帮助47名救助对象找到家

文章来源:鲁中晨刊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24 10:49:52

记者 亓楠楠

12月19日,市救助站4名工作人员与2名警察一同将3名缅甸籍被救助对象送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救助站,帮助这3名缅甸籍被救助对象返乡。据悉,截至目前,市救助站今年共救助各类救助对象1400余人次,救助对象和救助对象家属满意率100%。

12月19日,救助站工作人员将82岁的救助对象送到家,老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记者 亓楠楠 摄

1

全方位、多手段开展寻亲服务

2016年时,市救助站曾救助了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通过多次交流,工作人员没有获得任何有效信息,工作人员将该男子送到定点医院实施医疗救助。今年5月份,经过治疗,该男子精神状态稳定,工作人员通过多次长谈,根据获得的信息,与河北、安徽等地的救助站对接,终于确定了该男子的身份,找到了他在安徽的家人,并把他送回了家。

在市救助站所有工作人员的眼中,只要能让被救助对象找到家人、回归家庭,付出再多也值得。今年以来,市救助站不断加大寻亲力度,共为47名救助对象成功找到了家。站长亓兴武介绍说:“市救助站一直以来,对新入站、暂时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救助人员,24小时内通过《莱芜日报》、微信微博、救助寻亲网和‘今日头条’发布寻亲公告,对七日以上的滞留人员,全部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信息。”

经常性地与救助对象交流接触,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学会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与救助对象交流捕捉信息,查找其身份线索。在传统的“一听二看三问四查”寻亲方法的基础上,他们拓宽寻亲方式,通过制作发送视频、微信等措施,全方位、多手段开展寻亲服务。

今年8月份,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凤凰路南端发现一名流浪乞讨人员。当时天气炎热,该男子浑身散发臭味,工作人员将其救助到站后,为他理发、洗澡、更换衣物。随后,工作人员通过“今日头条”,精准推送发布了寻亲信息。没想到发布的第三天,同村村民就看到了,给救助站提供了信息,工作人员把他送回了家。据了解,这已经是实行“今日头条”精准推送以来,第五例成功寻亲返乡的救助者。

寒冬送温暖,工作人员上街巡查开展救助┬记者 亓楠楠 摄

2

寒冬送暖关注特殊群体

连日来,气温骤降,为保障流浪乞讨人员顺利过冬,做好今冬明春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市救助站集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编密织牢温暖之网。

为此,市救助站制订了《紧急救助预案》,成立专门小组,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进一步加大街头巡查救助力度,利用流动救助车,对车站、城乡接合部、桥梁、涵洞等生活无着人员容易出现的区域开展实地引导和救助。及时与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沟通联系,做好有效对接,鼓励社会团体、志愿者、环卫工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方位联动的救助力量。

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安全教育,提前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投资1万余元备足救助物资和改造升级了站内的服务设施,有效保障受助人员温暖过冬。加强街头巡查力度,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排查。依照耐心引导、劝导遭遇临时困难和身陷生存危机的人员到站接受救助,通过救助联系卡和导引牌等广泛宣传冬季救助政策和措施。对经劝导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给予御寒衣物、食物等物资救助,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组织开展重点区域、夜间时段以及遇有极寒恶劣天气时的集中巡查救助、特别是做好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行动不便人员的救助安置。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提供救助服务。将注重创新和改进救助方式方法,在流浪乞讨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活动区域增设开放式临时救助点或临时避寒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方便就近求助避寒。

今年夏季送清凉活动开展期间,正值我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而且今年高温持续时间长,气温高,为克服人员少、服务范围广、工作量大等实际困难,工作人员每天分组上街巡查,由市区延伸到城乡接合部、乡镇,同时确保救助电话24小时畅通有人接听,确保“发现一个,救助一个”。

活动期间,共出动车辆近两百辆次,主动劝导流浪乞讨人员36人次,10人自主返乡,22人次接受救助。

3

15块救助导引牌亮相街头

今年,市救助站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仅通过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还积极发挥微信微博等宣传方式,同时,今年还投资4万余元在主城区内设立了15块落地式救助导引牌,对原有的救助引导牌进行了更换升级。新的救助导引牌采用落地式,庄重大方,高1.9米、宽0.7米,不仅增加了设置数量,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救助原则、救助条件、救助内容、救助站位置、电话、公交车站点等信息,一目了然。同时,对导引牌的布置地点也进行了重新规划,由原来的主城区延伸到城乡接合部和新建城区。新设立的街头救助导引牌不仅向社会普及了救助知识,方便了市民救助,同时也扩展了城市功能,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目前,效果比较明显,对及时救助遇困群众发挥了积极作用。

12月15日,救助站就接到了热心市民打来的电话,称在秦家洼桥洞下面有一名流浪乞讨人员。根据市民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很快就赶到现场,发现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随身带着很多捡拾的废品等。通过接触,发现该男子无法沟通,且情绪激动、有暴力倾向。很快,工作人员将他送到了定点医院实施医疗救助,经鉴定,该男子患有精神疾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待该男子情况稳定后,再对其开展寻亲救助。

4

探索滞站人员落户模式

为切实解决滞站人员安置问题,市救助站按照规定将15名人员安置到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对8名疑似精神疾病人员送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另有5名实施站内照料。站长亓兴武介绍说:“目前正积极协调公安部门开展对滞站人员的户口落户工作,落户后,这部分人员将纳入我市特困人员供养。”目前前期准备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有望明年可以全部办理落户手续。

今年,市救助站还投资30余万元对救助服务大厅、餐厅、寝室、洗浴室等进行了升级改造。经过改造后,救助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区域分布更加合理,能够完全满足滞站人员的站内照料服务,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