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武希刚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对照莱芜,我市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市级领导带队入户走访,逐级约谈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提高扶贫攻坚成效。把庭院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突破口,全市 500个村1.2万贫困户居家从事种植养殖,3000多名贫困人口在加工点实现就近就业,凡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都有1-2个庭院扶贫项目,每年新增收入4000多元。启动实施偏远山区村扶贫开发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350个偏远山区村的扶贫综合开发。对152个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专项巡察,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截至 10月底,全年8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提前全部完成,年内将有近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需要更加自觉地认识脱贫攻坚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担当起政治责任,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和更严的要求,全力以赴抓好各项脱贫攻坚工作。
保质保量抓扶贫
●莱芜探索理事会搭台 贫困户受益
如何做到扶贫工作的保质保量和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钢城区汶源街道积极落实扶贫工作要求,成立了33个由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退伍军人、乡村医生等3-5人的扶贫理事会。除了肩负起服务贫困户等工作外,他们还要负责扶贫工作的识别、监督、管理。
今年以来,钢城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来抓。为加强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确保脱真贫、真脱贫,钢城区在每个村都成立3-5人的扶贫理事会,参与扶贫工作的识别、监督、管理及服务工作,扶贫理事会相关资料全部上墙、公开公示。在此基础上,做到底数再精准,严格对照认定要求和标准,一户一户“拿尺子量”,一人一人“用条件卡”,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及早清退,对符合条件尚未纳入的及时纳入。排查再精准,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组织第一书记、镇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等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措施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对已脱贫人员,主要查是否享受了扶贫政策、是否达到了稳定增收、是否实现了“一线两不愁三保障”。对未脱贫人员,主要查家庭情况是否核实准、致贫原因是否分析准、帮扶措施是否制定准、脱贫责任是否落实准。退出再精准,对贫困户,严格按省定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抓好脱贫退出。对贫困村,成立工作组进行“集体会诊”,对照贫困发生率、“五通十有”、集体经济收入等标准,把政策、资金、项目等各类资源向这些贫困村倾斜,确保实现“摘帽”脱贫。
●推进措施
要保质保量抓扶贫。村级作为保证脱贫质量的第一道关口,要对照省、市相关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从严落实贫困户识别、管理、退出等制度,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扶贫理事会作用,在贫困户识别退出上,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订单扶贫拓宽增收路
在莱城区高庄街道石湾子村,村民在制作中国结。中国结、木棉花手工艺扶贫项目采取“订单+扶贫车间+贫困户”、“电商+贫困户”两种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原料供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服务、统一产品回收,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记者 张宪政 摄)
选准路径抓扶贫
●莱芜探索“富”了贫困户 “壮”了村集体
高新区鹏泉街道东龙崮村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全村有340户1052口人,贫困率达到60%。得益于市、区、街道的扶持好政策,近年来,东龙崮村通过流转土地,依靠扶贫资金发展起了20亩雪藕,并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带动了村里贫困户增收,而且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今年60岁的王奉合去年通过精准扶贫回头看,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村里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王奉合摇身一变,成了拿工资的“产业工人”。“合作社分红一份收益,打工一份收益,一年下来不少赚。”王奉合高兴地说。
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今年东龙崮村又扩大了雪藕种植规模,达到30亩。有了雪藕带来的“第一桶金”,东龙崮村积极拓宽增收渠道。8月份,经过扶贫理事会热议,又发展起了12亩有机芹菜,同时,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进行了农超对接,进一步打通了销路。
●推进措施
要选准路径抓扶贫。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扶贫产业发展好了,就相当于给贫困户栽下了“摇钱树”,给贫困村打造了“聚宝盆”。产业扶贫的路径有很多,比如发展庭院扶贫、旅游扶贫、现代农业扶贫、土地流转扶贫、电商扶贫等。到底选择哪一种,关键要立足各村实际和贫困户实际,算好市场账、成本账、效益账“三笔账”,找准符合实际的有效路径。这方面,我市有很多比较好的经验,要认真学习,结合各自实际,选准脱贫路子。
聚焦重点抓扶贫
●莱芜探索贫困村“攀”上了“富亲戚”
一方面,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老百姓生活困难;另一方面,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却得不到开发。这一尴尬的境遇曾是雪野旅游区华山村的真实写照。而与之紧邻的房干村,却是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远近有名的富裕村。“都是偏远山村,都有山有水,你看人家房干村发展得多好,家家住楼房,户户有收入。”什么时候能过上像房干村村民那样的日子,成为华山村村民茶余饭后经常谈论的话题。而这一梦想在最近几年正逐步成为现实。
前几年,山东房干帅旗集团董事长、原房干村党支部书记韩增旗到华山村走亲戚。当看到村里没条好路,得知留守老人房子都快塌了也没钱修补后,他坐不住了。“这都什么年代了,我们的兄弟村咋还过这样的日子?咱们富了,应该帮一帮他们。”两个村碰头后,一个强村带弱村,共同致富的发展规划诞生了。
几年来,房干村帮着华山村新修了30公里的环山路,栽植了15万棵松柏树,建了文化广场、居民安置楼、卫生室、村办公室,还打了水井、修了水库,总投资已超过8000多万元。
目前,华山村摇滚音乐谷、步栈道、水库、大桥、钢构桥、安置房等7个工程也已陆续展开,华山村的富裕之路也将由此开启。
●推进措施
要聚焦重点抓扶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偏远山区扶贫综合开发工作方案》,从明年开始,强化政策资源扶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集中进行连片开发,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土地综合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等工程,力争通过几年的时间,推动偏远山区村由“塌陷带”向“隆起带”转变。各行业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切实把政策梳理出来、把资金整合起来;区镇要编好开发方案、制定详细规划,在载体承接、开发方式创新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切实把政策和资金用好;各偏远山区村要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坚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村里的开发思路研究透、把要上的项目谋划实、把工作步骤谋划好,努力借助好政策的东风,让广大群众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各级纪检、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偏远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管,做到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进,确保资金集中投放到偏远山区扶贫综合开发上,精准使用到贫困户上。
●记者点评
勇趟深水区 敢啃硬骨头
□武希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各级抓扶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扶贫工作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扶贫工作已到了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完成这一任务,要求我们要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来谋划和推动,要求我们要力度再加大、标准再提高。
我市现有的350多个偏远山区村,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村处于临近贫困状态,随时可能滑向深度贫困,造成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极大被动。因此,做好这350个偏远山区村脱贫工作,是当前扶贫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推进偏远山区扶贫综合开发工作方案》,计划从明年开始,强化政策资源扶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集中进行连片开发,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土地综合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等工程。做好偏远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关键要按照合力统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发力的原则,着力突出“统”的功能,拓展“筹”的渠道,加大“整”的力度,完善“合”的机制,通过资金的大整合、与基层大需求相对接,产生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放大各项脱贫政策的功能效应。
在此基础上,要管好资金抓扶贫。扶贫资金是贫困村的“发展钱”、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花的不对不行,花的不好不行,花不出去也不行。这是最基本的规矩、最起码的要求、最严肃的纪律。要从严从实执行扶贫政策和财政规定,抓好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看好家、守好门,把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决不能在扶贫“发展钱”“救命钱”的管理上出任何问题。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