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齐发,彰显“救灾精神”时代价值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14 15:18:55

 灾难砥砺精神,大爱凝聚力量。十年前,那场8.0级的大地震将汶川夷为一片废墟,但废墟上挺起了不屈的抗震精神。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工作,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灾难常常会异乎寻常地激起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的气概,从而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当前,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这就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战斗力。灾难是一本教科书。我们在灾害中遭遇阵痛,也在灾害中浴火重生。实践告诉我们,灾害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当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中央在纵观全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新论断,不仅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特征,而且提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奋斗方向。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讲,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攻克发展难题的过程亦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过程。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上,党唯有把切实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着力点,抓住机遇、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困难,才能继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文化力。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毫无疑问,灾难之中,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深植,国家政治文明的演进,民族内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必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力量,激发出一种制度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软实力”。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时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文化力在实践中必然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等。这些开创性的实践不仅极大地推进了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党深入挖掘自身蕴藏的强大创造力,使开拓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群策群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重大胜利,今后的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冬奥会、建设祖国等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画出最大“同心圆”!
 

作者:羊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