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因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省实验中学校长马玉霞代表对教育扶贫背后沉甸甸的意义理解尤深,“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也是彻底脱贫的重要手段”。(2018年3月18日,光明网)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首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如何确保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笔者以为须从“精神贫困”这个根源入手。教育扶贫作为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它的特殊重要意义,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引导扶助对象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相信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才能提高脱贫能力,对发展充满希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根除贫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话语。在扶贫攻坚这场非赢不可的战役中,我们不光要打赢,还要打好。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扶志与扶智的关键在于教育,自然教育扶贫就显得更加举足轻重。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木桶定律”,讲的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在笔者看来,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在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集聚强大力量。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