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刺绣文化节闭幕 中国刺绣向国人与世界致敬

文章来源:中国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20 09:38:09

 以刺绣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为始,以“苏艺杯”、“子冈杯”颁奖盛典为终,11月18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缓缓落下帷幔。本次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重磅推出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苏绣小镇;为“苏绣研培中心”、“苏绣协同创新中心”、“刺绣传承基地”授牌;产学研多方共同打造苏绣创意设计与跨界营销平台;同时,围绕非遗保护、文化传承、刺绣产业发展等举办多个论坛、展览、产品发布会以及业界专业评奖等活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刺绣伊始为绣衣。4000多年前章服制度规定“衣画而裳绣”:上衣图样可以为“画”,下裳装饰必须为“绣”。汉末,绣制佛像之风兴盛,以绣供佛导致以费时耗工为主的绣制方式以示虔诚;唐宋,刺绣越发精致雕琢,以“精、细、雅、洁”纤毫必现为美;明清,以名人书画、各式材料入绣,淡雅精致,留白新巧,恰如仕士风骨。苏水香绢,十指良人,明烛抚纱,那些裹挟在绣工中的生生不息,正是熟捻东方美学的苏绣大师们致力传承和弘扬的东方美学。

本次艺术节的主题展览中展示了十多位刺绣大师复原的二十余件古代刺绣真品,一方面,以“拾遗”致敬“十年”,以针为笔,勾勒刺绣文化的前世今生。另一方面,复刻出这些价值连城真品的刺绣大师们也让历史更轻盈、更活泼、更容易靠近,还原一个更新的“花随玉指,鸟逐金针”的苏工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遥寄苏绣燕南追,递君茶一杯”,这些大师们将古刻又艰深的艺术样式用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到人们面前。这些面孔,同样也代表着中国刺绣艺术的最高标准——

“苏绣皇后”姚建萍:本届刺绣文化艺术节,姚建萍的《开屏了》参与了刺绣主题展,她的刺绣作品将油画、摄影、雕塑、国画、书法的线条、结构、色彩、光影变化融为一体,充分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各自特点,集各大刺绣流派为大成,强调作品的唯美主义,她的作品国内外众多艺术场馆收藏,多个作品被当做“国礼”,让中国刺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匠心独绣”姚惠芬: 苏州镇湖绣品街的最核心位置就是中国刺绣艺术馆,里面展示了多幅姚惠芬的得意之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等众多头衔的她,在威尼斯双年展中为中国馆创作作品,其作品《骷髅幻戏图》运用传统苏绣的近50种针法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一反传统刺绣的运针方式,创造了全新的刺绣语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禅心蕙质”邹英姿:生于镇湖,长于绣乡,“家家架绣绷、人人飞针巧”的环境中孕育了邹英姿的神乎其技。但邹英姿不满足于仅继承传统工艺,而想用绣针表达内心。她把母亲纳鞋底的针法应用到刺绣上,绣制出了另一种视觉效果,这种敛光效果更适宜表现敦煌壁画等苍古、沉雄的题材。这种针法拥有了区别于现有技法之后全新的质地美,而“邹氏滴滴绣”针法成为了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因旧而修旧创造,创新而未忘初心,这是刺绣艺术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至高境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美绣郎”张雪:在八千绣娘的镇湖,20出头的小伙子张雪在当地小有名气。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放弃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硕士的留学机会,拿起银针,用刺绣让世界文化遗产苏绣回归生活。与传统苏绣不同,张雪的作品抽象、简洁、文艺、现代,更生活化,从艺五年,他却已斩获多个奖项:《素描绣》获“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暨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刺绣《锦鸡》获2013江苏省工艺美术新人新作成果展作品大奖赛金奖;作品《佛》、《四季》分别获第八届、第九届江苏省艺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蜀锦谩夸声自责 越绫虚说价犹高”,针法和技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心灵手巧,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与风骨何以为寄?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自身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以古为鉴,以今为展,以明为寄。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刺绣这门深奥又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门类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用灿烂文明的非遗珍宝讲述中国的故事、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情怀。连接古今,沟通中外,将艺术与生活糅合,这也是中国刺绣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所表达的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