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干部要把“挂职”当“任职”

文章来源:中国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20 16:50:14

近日,中央组织部聚焦脱贫攻坚,选派了283名干部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4月18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众所周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一路走来,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看似一字之差却体现着扶贫工作一次次的更加完善和显著成效。如今,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在政策保障有力、资金支持充足、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力支援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的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为此,中央组织部在近期选派了283名干部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年轻血液的注入,对“西老革”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既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组织上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途径。然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将“挂职”当作晋升的跳板的人仍然存在,挂职走过场,做形式,“空挂”在挂职单位,身子却沉不进去。挂职不是去“挂”而是去“任”,既然要“挂职”就应该去有所为,去有所得。

     干部挂职要严防“沉不下去”。干部挂职不仅仅是挂个名更要挂个心。挂职干部从繁华地区到“西老革”地区,应该明确挂职的目的。到“西老革”地区挂职就是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战,谨防滋生将挂职视为提拔升迁跳板的错误思想。“走马观花”“ 过一遍水”的主导思想,抱着“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的工作态度,“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身”挂在此处,但“心”仍在原地,俨然一副“走读生”的模样通通都是要不得的。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挂职干部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挂在上面沉不下去,要深入思考“到’西老革’挂职的目的”、“挂职期间应如何做”、“离开岗位能留什么”,要沉得下去,消除“打酱油”的心理,避免“名挂”而“心不挂”。

     干部挂职“炼金”不是”镀金”。到基层挂职,既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又是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感情。但有的挂职干部把基层挂职当“镀金”。有的不干事不创业,成了“花瓶子”;有的白天看不见,晚上影难找,成了“候鸟干部”;有的来到基层,不进基层,与群众之间总有道“篱笆”;有的急功近利,热衷“短平快”政绩,缺少“前任种树,后任摘果”的胸襟和规划。像这样不迈开步子,不俯下身子,不走到田间地头,不与群众劳动交流,或是浅尝辄止,弄个一知半解,如何能融入基层大天地。到“西老革”挂职的岗位安排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是对挂职干部的再次锻造。只有零距离接触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才能在基层为自己“炼金”,为“西老革”地区“镀金”。

     干部挂职要防止只”挂”不”管”。干部到“西老革”地区挂职,应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出现管理的真空,明确工作职责,挂职干部变“客人”为“主人”。组织部门、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要通力合作,共同抓好挂职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派出单位疏于管理,接收单位不便管理”的问题。组织部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定期了解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接收单位也要发挥好“西老革”地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挂职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力,要压实担子,敢于把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挂职干部去完成,杜绝“打酱油”式挂职,切实达到既“挂”又“管”的目的。

     纵观古今,优秀人才到基层锻炼时常有之,无论是到“西老革”挂职、到贫困山区支教、还是到边疆地区支援,归根结底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把心思用在贫困群众身上,变“挂职”为“任职”。挂职干部 作为组织上精挑细选的“好苗子”,也是被单位和群众寄予厚望的新骨干,要立志做真事、办实事、做好事,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主动把自己“摆进”脱贫攻坚的大局中,方能以优异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