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贵在“走心”“走实”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20 16:39: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必须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在下基层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来,党员干部走基层成为新常态,这原本是有利于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好事。但在工作实践中,个别党员干部却把走基层、贴民心变成了“踏青采风”。主要表现在他们走基层时间多,但跟群众在一起的时间少,常常是与群众说几句话、照几张相就罢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办“自己的事”上。这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走基层其实就是形式主义作派的表现,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出发点背道而驰,不仅于工作本身无益,还挫伤了老百姓的心,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员干部队伍整体形象。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党员干部要落实好下基层这样的“暖心工程”,要“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就必须“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走心”“走实”。

  党员干部走基层要“身到心至”。人到心未到,工作怎能见成效?干部走基层如果只是带着一副空壳,“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待群众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求甚解、回头就忘,不会将心比心,不能感同身受,如何能与民同乐、为民分忧,如何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古人云:“若要取之,必先予之。”要赢民心必然要付诸真心,只有真心实意的把群众看作自己最亲密的人,推己及人,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用“诚心、细心、热心、耐心”为群众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系在一起,才能铸牢“连心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之,内心不愿意向群众靠拢的党员干部肯定也会被群众从内心排斥,从而让彼此愈行愈远。

  党员干部走基层要“避虚就实”。王符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中华儿女的道德追求,也是党内一直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员干部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更要坚持“求真务实”,不能嘴巴上把“执民之手、解民之困、与民相伴”类似的话说得很溜,行动上却消极怠慢、不温不火,专门挑容易办的事办,有困难的事就不办、缓办、乱办。选择性的避重就轻、打太极式的避实就虚做工作都是要不得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落在行动上,积极的实实在在的把事业心责任心扛在肩上,这样才能振奋民心,齐心向前。

  党员干部走基层要“有始有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功。党员干部走基层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不能一阵风、一股脑,觉得有必要了就去看看,觉得是时候了就去走走。党员干部要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走基层作为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程,在走基层过程中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常回“家”看看,要让老百姓看着眼熟,“狗见着摇尾巴而不是狂吠”。心系群众为民解忧更是要做到“重处方”更“重疗效”,常“回头看”、“回头帮”、“回头想”,积极总结走基层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成绩。如若不然,走基层的意义定将大打折扣。所谓“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只有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并持之以恒,广储厚积,才能让走基层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作者:时辰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