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分布不均、一些地方留不住人才,一些地区人才又不愿去,造成一线城市人才集中,二、三线城市和部分行业人才匮乏。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各地在制定引才新政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人才战略,注重差异化,不盲目跟风随大流,突出当地核心优势,实现最佳引才引智目标。(人民网:4月17日)
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传统农村留人方式存在“体制外”的落差,并没有给人才保障性的定心丸。近日,笔者所在县通过“定向招考”的方式将已在乡镇服役超过3年且成绩突出的志愿者、村官纳入体制内。一位通过考试的村官告诉笔者,体制内的肯定让她有了更多的冲劲和干劲,她给笔者分享了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现在,无论是创业就业、子女就学、居住优惠等常规手段的中规中矩,还是新科技手机落户、面试补贴、5年留百万大学生的壮志雄心。在“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上双向发力的京沪高调加盟之后,城市“抢人”大战进入2.0时代。另一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农村人才缺口大有目共睹,城市抱着“水缸”找水喝不在少数。
诚然,“人力资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具有极高身价。人才因地域、资金、发展方向而具有“流动”的自然属性,但人口大省不一定是人才大省,地区发展的高度有赖于人才的厚度而非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农村需要人才,但也难免有人“截胡”,三天1.5万人落户的“输血”饱和,空心村、空编制、“飞鸽牌”干部的“失血”严重。
归根结底,农村留人的核心是打好“乡情乡愁”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人给予回乡“补贴”,让他们放手带新技术改变靠天种菜提篮叫卖的传统模式,帮菜农果农“种财”。对在外打拼的游子唤醒“田园梦”,让农家种出来的瓜果蔬菜暖胃暖心。以“采菊东篱”的硬底气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回老家”,以“同步并重”的软实力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各路人马都有“展示台”。
事实上,无论是占上风的城市还是稍处劣势的农村,人才竞争政策的出台都只是第一步,比起城市一拥而上抢人才,农村更应脚踏实地搭舞台、筑港湾,让愿意留下来的人放心安心。可知苔花虽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者:邱飞飞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