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一片“绿”还给天空一片“蓝”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11 09:52:04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过去这五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密度最高、推进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而在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我们要“打赢”,而不只是“打好”蓝天保卫战。这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美丽中国勾画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虽然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在局部地区甚至恶化。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发展成就就会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真正提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成真。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民心所向与福祉所在。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积极响应新一代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作者: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