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尺寸之功助力“移居”变“宜居”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09 10:34:20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闽宁”——这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的扶贫移民区,从此开启了两省区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艰辛而温暖的征程。(人民网4月7日)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福建与宁夏结成“亲家”的闽宁镇,从昔日干沙滩蝶变成今日金沙滩,一个现代化生态移民 “样板间”从此屹立于贺兰山东麓。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是经过多轮扶持都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对于这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搬迁是最直接、最有效且能立竿见影的脱贫办法。但不可否认,异地搬迁之路不易,“没地住,没活干,没钱赚”是需直面的“三座大山”。“不对味”的异地搬迁简化成搬迁异地,不仅影响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如何走出一条增加“幸福感”的扶贫路,“闽宁样板”可借鉴。

引“思源之水”。建立在“乡土中国”熟人社会上的农村,骨子里深埋“泥土味”。异地搬迁,意味着告别祖祖辈辈生存的环境,以一位外来者的身份入住另一个陌生环境,因此让其“长于斯”需要在“留得住乡愁”上下一番功夫。“富口袋”和“富脑袋”同频共振,重塑“近乡情浓”新家园,保护、挖掘、利用、融合不同的文化,以凝聚乡村治理为共识,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重点,外建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硬环境”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内建乡村民风、村训、村规等“软环境”弘扬传统美德,再造从孝扩展到忠,从家扩展到国的乡村传统道德谱系,唤醒 “乡村文化库存”。

引“产业之水”。“有钱赚”就要算透“对比账”,从靠天吃饭的日子到产业工人再到业主、创业者。“政府引导、企业搭台、农户唱戏”的闽宁模式,确保了“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现实中“政绩搬迁”“挪窝搬迁”等简单粗暴搬房子式异地搬迁并不少见,出现了贫困户搬迁之后依然处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有活干”,改变“提篮小卖”产业模式确保“有钱赚”,突出绿色化、品牌化,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字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品质好、口碑好的“新村”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又要卖得出,卖得好。依靠科技引领质量兴农,打造一片科技平台、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典型和建设一支“三农”科研队伍以“异质化”建“特色小镇”。

   集尺寸之功,既要有积累之长久,更要有接续之精神,空间上有延展,时间上有持续。“恩泽原隆厚德为善”的闽宁小镇用了22年时间打造了“颜值”佳“内涵”美的生态移民“样板间”,实现了“移居”变“宜居”。(邱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