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23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她说,截至10月底,各地通过追回、盘活或避免损失等方式整改扶贫问题资金32.68亿元,追责问责970人,93%的问题得到整改。(12月24日 新华社)
关于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例可谓不在少数,最近有媒体披露一起危房改造补助款发放的典型案例:某村在几位村民自愿申报后,村委会一班人又自行添加了不少其他村民的名字造册申报,其中还有外村村民。乡镇有关部门明知申报材料有问题,却不认真审核、不及时指出,照单上报县农业部门。县农业部门业务科室也没按要求进行审核,就按名单下拨款项到乡镇。扶贫资金“层层把关”变成了“层层放水”,这只是一些地方扶贫监管流于形式的缩影。
扶贫是关爱群众、济困解难、造福民生的大好事,效果的好坏,更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目标的最终实现,若是在扶贫上打折扣、动歪脑经,确实让困难群众寒了心,有的同志想着法子、变着花样,与贫困户或“包装”的伪贫困户串通一气,骗取补贴、套用钱款,败坏党内风气,甚至“蛇鼠一窝”、沆瀣一气,整个小班子都出现问题。也有的同志虽未触及腐败“红线”,但“懒癌”作祟,平日里不把扶贫当回事,不作为、不担当,面对迎检时倒是忙里忙外,却都做着些应付检查、秀秀“盆景”的假把式,总觉得走个形式就能蒙混过关。
换言之,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态度,如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反倒是让人看了笑话、寒了心。实际上,从本质上讲,扶贫领域出现这些腐败和造假现象,反映的是部分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所以,打击扶贫腐败和造假,就该以铁腕打击和查处责任缺失、监管弱化、履职不力等失职渎职现象。
一言以蔽之,严防扶贫领域的腐败一定要用好问责的利剑,不只是要针对一些具体经办的基层干部,对于一些负有监督管理之责的地方主政官员,该追责的也不可放过。和雾霾治理一样,有些基层干部之所以对扶贫监管松弛懈怠,根子在“上头”,也只有压力从上至下层层传导到位,才能将扶贫责任压实,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
文/高映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