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推行整十年,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效果喜忧参半,塑料袋仍是主角;“限塑令”仍难以完全推广落实,公众的使用习惯还有待改善。(6月2日 新华网)
“限塑令”一经颁布,就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大小商场迅速启动“有偿使用购物袋”,竹蓝、布袋、纸袋等,悄然兴起,演化为“塑料袋”的替代品;终因“麻烦与有偿也花钱不多”,而“昙花一现”。
十年前,为有效遏制“白色污染”的泛滥,国务院颁布了“限塑令”,对塑料的生产、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要求;随着时间推移,记者调查发现,在大商场等地,“限塑令”执行较好,而在农村与小商小贩处,形同“一纸空文”,塑料袋等依然随意免费使用。
“限塑令”之所以“没能有效限塑”,除整个社会的环保观念还未能形成、贪图方便外,更重要的是其本身是以“倡导、鼓励”为主,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其“硬度不够”、责任监管主体不明,逐步导致“形同虚设”。
塑料袋等制品,虽顺应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极大地方便现代人们,但由其分解难、所含成份有害,由此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视;这些塑料袋等被随意丢弃后,侵占了本以紧张的土地资源,污染着水体、空气,存在火灾隐患,影响农作物生长等。
“白色污染”已成为了生态文明的“杀手”,破坏着生态文明建设;“限塑令”已施行十年,对白色垃圾的治理,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限塑令”施行效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切实加强“限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光靠“限塑令”远远不够,还需齐头并进,亮出硬招。
其一、深化环保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当前“限塑令”功效没达预期,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没及时跟上,对白色污染危害认识不到位,还没做到“自觉不使用塑料袋等用品”。
为此,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样式宣讲其危害,做到警钟长鸣,进一步认清白色垃圾等,对环境的破坏,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自觉树立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推动“限塑令”落地生根,做到不使用“塑料袋”。
其二、运用经济杠杆作用,限制“塑料袋”等的使用。加快塑料袋等替代品的研发力度,推出经济实惠、无环境危害的替代品,通过财政补贴、减税等方式,降低价格;另一面,对有毒、难分解塑料袋等,课以重税,提高其价格,从而限制塑料袋的使用。
其三、环保、质监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勇于担当,强化惩戒措施,加大对塑料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全方位监管,坚决铲除“小作坊”生产“难解有害”塑料,堵住源头;同时,强化惩治,发现生产、销售“违规塑料袋”等,坚决依法进行打击。
治理白色污染,建设生态文明,需久久为功;唯有强化监管,加大惩治力度,亮出“硬招”,方能收到应有效果,从而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尚凡)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