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扶贫资金“最后一公里”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16 09:35:33

 “俺村的扶贫真奇怪,扶贫干部背上债;扶贫资金捆得死,垒了猪圈不让买猪食”。近年来,部分贫困村出现一个“怪现象”:一头,扶贫干部为脱贫工作赊账借钱背上债;另一头,大把扶贫资金趴在账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动、不敢用。基层扶贫干部和扶贫资金之间隔上了“玻璃门”,看得见,摸不着,干着急,没办法。精准脱贫是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部分地方出现的这种冲到前线没“子弹”的情况,挫伤了干部积极性,浪费了扶贫资金,拖延了脱贫进度。(新华每日电讯 2018-04-13 )

当前,我国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全国精准选派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但是,一些地方存在靠借钱、赊账、担保贷款搞扶贫现象,有的扶贫干部背上十多万元外债,有苦说不出,有的铤而走险拿个人房产抵押借高利贷。借钱背债的扶贫干部虽是少数,他们大都是想干事、能干事、一心搞好扶贫工作的好干部。扶贫干部冲到前线不能没“子弹”,决不能让奋斗的人寒心。

相反,上述欠债扶贫干部所在的村或乡,大都有一大笔扶贫资金趴在账上。去年审计署公布的全国158个贫困县扶贫审计结果显示,84个县形成将近20亿元闲置资金。这批钱像隔着“玻璃门”,看得见,摸不着。“玻璃门”现象暴露的正是部分单位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部分干部的不作为、怕担责等问题。比如,一些项目被繁琐的程序卡在审批途中,扶贫资金截留到县乡,一些干部不担当、怕风险,“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制定“土政策”等,导致扶贫资金“趴账”。基层扶贫干部只能“跑部钱进”,逼出“要钱能力”,级别低扶贫干部要不到钱,文联、党史办等冷衙门的扶贫干部两手空空。

    扶贫干部负债,扶贫资金趴账,怪象背后隐藏的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干部作风待改进的真问题。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不折不扣让中央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要简化扶贫资金前期审批、加强后续监管,加速资金下拨,保证使用安全。涉农资金要整合,形成“合奏”,不要“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要扩大乡镇、村在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立足实际,清除不合理的资金使用门槛,由乡村整合各项资金。上级部门要把该管的事管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作者: 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