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安徽省环保厅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不力的芜湖市政府进行约谈。(新浪,4月1日)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导致的生态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国人生存生活的质量,甚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一致选择。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推动环境整治的节奏和效率还无法跟上环境污染的速度,更与民众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
安徽省该市镜湖区方村工业园90家企业里有79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违法率高达88%;而该工业园环境问题去年5月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受理转办,芜湖市去年年底向省环保督察整改办报告称已完成该问题整改。
明明是中央环保督查组受理的案件,芜湖市为何不认真办理,甚至包庇纵容?除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有关,但更与政府官员的意识有关。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和官员错误的把“发展就是硬道理”曲解为“gdp是硬道理”,只重发展速度,不重发展质量;只重发展指数,不重发展成本;只重明面数据,不重潜在数据。在这种片面而错误的考核指标的引领下,部分地区的政府和官员不可避免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就能“一百遮百丑”,千方百计的搞招商,搞引资、铺摊子、上项目,而对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民生问题不屑一顾。任由污染企业入驻辖区,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心甘情愿的践踏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开道。更有甚者,贪污受贿,为一己私利破坏地方发展的大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治理污染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的源头就在政府。政府拥有建设项目的审批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只有政府坚持考核逗硬,企业和个人才不敢胡作非为;否则,政府只管税收收入和发展指数,对企业超标排放的行为不闻不问,企业随心所欲的污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要遏制污染蔓延,就必须坚持重典治乱的原则,从官场整治开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官员错误的政绩观,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不管是因错误政绩观、还是权钱交易而违规对污染企业开绿灯的官员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震慑其他心怀侥幸的官员。( 周文郁)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