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干部“止痛疗伤”,焕乡村振兴“满面红光”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21 09:22:23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作为一线带头人,基层干部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物,可是一些基层干部却承受着三大病痛——“乱”之痛、“忙”之痛、“怕”之痛。

“乱”之痛。朝令夕改,一些多部门交叉施政的领域存在决策“翻烧饼”现象,比如某部门大力支持建设的项目刚兴师动众的完成,就被另一个部门通知因不符合某项规定必须限期撤销,着实让基层干部莫衷一是。政出多门,因为管理部门不一样,哪怕是同一性质的工作内容,基层干部也要按不同的要求落实。明明是同一份工作,却要花大量时间来准备多个汇报版本,致使基层干部手忙脚乱。

“怕”之痛。权力小责任却大,存在着“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层层加码”的现象。上级部门以会议、以文件代落实,只传达要求,施加压力,却不提供支持。基层干部权力最小,掌握的资源最少,却被要求为所有政策落实不力负责。

“忙”之痛。检查多而乱,基层干部经常要应付和陪同各种明目的上级检查,不仅要准备一堆检查资料,还要按级别配置陪同人员开展实地视察。曾有统计:某乡镇,一年365天,250个工作日,却有100多天都在被检查,可想而知,还剩多少时间来真正开展工作。任务重而急,有些上级要求不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却要求一刀切。比如,中央要求一个月完成的工作,到基层有可能就变成要求10天必须完成了。时间紧,任务重,实际情况又复杂,基层干部只能把重心放到表面上,以应付任务了事,导致真实效果离工作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调动频繁致人少,乡镇虽然可以招录大学生,但是大学生公务员在乡镇刚“上手”,就纷纷被上级“借走”了,乡镇就只成了个培训学校,干事的人永远不够。

这些病痛折磨着基层干部,哪怕他们最初怀着满腔热血来到基层,誓要有一方作为,最终也逐渐被这些病痛消磨了意志,徒剩筋疲力尽和疲惫不堪,怎能挑起乡村振兴的重任。止痛疗伤还需开良方,对症下药——以统一权责为“药”、 以规范要求为“药”、以完善进出为“药”。

以统一权责为“药”。厘清不同层级政府和个人的权责关系,实行权责对等。一方面,要防止领导干部出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对决策不力,不履职、不当行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终身追究责任。另一方面,不要“只叫马儿跑,不叫马儿吃草”,要赋予基层干部与他们责任相符的权力,让他们能调动足够的资源解决群众面临的诸多难题”。

以规范要求为“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砍掉不必要的检查项目,能合并的尽量合并,统一相似工作的相关要求。对于必须开展的检查,要科学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减少陪同人员,简化接待,以减轻“下面”的接待压力,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具体工作上。以问题为导向,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直奔主题、直插现场,真正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让检查切实发挥实效。

以完善进出为“药”。打开进口,让更多熟悉基层工作,愿意留在基层的优秀人才在乡镇岗位上发挥作用。建立健全从村(社区)干部中晋升乡镇干部的机制体制,形成政治成熟、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优秀村干部向乡镇任职的流通渠道。锁好出口,规范借用程序,在充分考虑借入和借出单位人员编制的情况,合理安排借用人员,严把调动程序,严控借用时间。涉及上级部门调动的,要实行凡进必考。规范流动机制体制,实现进出有序,确保基层公务员队伍总体上的稳定。

振兴乡村是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心所向,是民心所盼。基层干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物,必须以良药止其痛,疗其伤,锻造出强有力的“钢筋铁骨”。让基层干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中,为农业农村发展添砖加瓦,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满面红光,展现出中国农村大地的无限魅力。

作者:邹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