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好的媒体,就是要与历史同源,与社会同构,与时代共进。
“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没有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再堂皇的媒体也不过徒具其表。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经济报》及其改刊前的《粤港信息日报》,朝乾夕惕,圆木警枕,是做了极大努力的。它既是时代的宠儿、骄子、幸运者,也是社会的记录员、推动者、守望人——它始终以日月入怀、不避斧钺的姿态,参与到时代变革、转型、发展的宏大叙事里,镞砺括羽,钻坚仰高……我们编撰《粤港民营三十年》一书,就是要采撷这两份报纸的新闻精品,汇聚其所记录的时代印痕,重现其激情燃烧的岁月,彰显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辉煌成就。
一句话:生于伟大时代,兴于伟大时代,改革于伟大时代,融合转型于伟大时代!
翻阅,翻阅这两份有血缘关系的经济大报30多年来的经典华章,我想到了“追怀”与“珍视”这两个关键词。追怀,是致敬《粤港信息日报》;珍视,则属于《民营经济报》。我们用“追怀”与“珍视”,来感恩这瑰意琦行的两份报纸,感恩这并心同力的两代报人,感恩这地阔天长的好时代。
我们追怀《粤港信息日报》,是因为它的诞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业不期而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段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记忆的时光。曙光升腾,东风借力,江河汇聚,南北蓄势以竞发……中国社会进入了思想解放、经济振兴的好时期。
斯时,1985年,在中国传媒业,在北方和南方,有两件盛事值得铭记。
在北方,《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创刊,《江苏画刊》全新改版,“两刊一报”以全新的视野、锐达的观念推动了新潮美术,在中国艺术界鼎铛有耳。
在南方,广州同时诞生了两份新兴的经济媒体,一份《粤港信息报》(后来发展为《粤港信息日报》),一份《信息时报》。这两份媒体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风云际会,以“鼎新革故,陶熔鼓铸”而电照风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媒体力量。
《粤港信息报》由省经委、羊城晚报社、粤海集团主办。它扎根于粤港,着眼于信息,旨在当好“经济建设的助手,信息社会的先声”。
回看,它的面世是多么的生逢其时——“信息是一种财富”、“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对于肩负推进改革重任的广东和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那么的任重道悠——“广东临近港澳,对外渠道多,交往容易,信息灵敏,学会利用这个信息优势,对加速发展广东的经济建设,提高广东的企业在市场和新技术革命这两个挑战中的竞争能力,十分重要”、“要出色地当好决策者的参谋、企业的良友、消费者的向导,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振兴经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粤港信息报》创刊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走了三大步,完成了从周报,周三报到日报的飞跃,在中国经济界一纸风行。
那个年代,这一份报纸,让我们至今心驰神往!
我们追怀《粤港信息日报》,是因为它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相伴而行,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潮汐的瞭望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面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讨论甚嚣尘上。
就在这样的时间节点,《粤港信息报》迎来了它创刊后的第一次爆发。
1991年10月,已升格为日报的《粤港信息日报》策划并发表了新华社记者田炳信和王志纲的对话《珠江三角洲启示录》。
这篇对话体的万言书,大胆反击倒退思潮,大力鼓吹改革开放,在中国的思想市场上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创造了中国新闻界的奇迹:刊登《珠江三角洲启示录》的报纸当天被抢购一空,加印10万份,又一抢而空。于是,编辑部开了报界之特例,在10天之后于原版位将《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全文再“发表”一次,又加印10万份,还是售罄。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而《珠江三角洲启示录》,仿佛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篇预热文章。田炳信回忆说:“我当时怎么也没有弄明白,两个小记者的一篇对话录,何以能掀起轩然大波,原来,那是无意中撞进了一个大棋盘,还摆了一颗棋子,更重要的是触及了市场和计划两个敏感的名词。”
“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加分,“市场信息”饱满,“思想信息”闪亮……一连串观念创新的大作为,使《粤港信息日报》在业界锋芒初露,“北有中华工商,南有粤港信息”之说在新闻界不胫而走。
我们追怀《粤港信息日报》,是因为它总是胸怀天下,把广东的事情放到全国一盘棋上去加以解读,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粤港报人很清楚,《粤港信息日报》虽然立足广东,但必须把广东的事情放到全国一盘棋上去加以解读,才能高顾遐视,为自身的发展拓开广阔的空间。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粤港信息日报》不泯然于众,率先打破地方报纸只在自己的区域内经营的不成文惯例,挤进全国性新闻报道竞争中去,派了一个5人采访组北上,参与报道了十四大的全过程。
而《粤港信息日报》正式以自己的整体实力在北京亮相,还是在1993年早春的全国两会上。当时,《粤港信息日报》派了从采编到发行成建制的大队人马开进北京,颇有“大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气派,令全国媒体同行耳目一新。
1993年两会战役刚刚打完,粤港报又藉三峡工程方案通过之机,策划了“长江万里行”。从1993年4月26日至1993年7月15日,粤港报派出两部涂着“《粤港信息日报》长江万里行”醒目标语的采访车,从长江上游的四川成都启动至重庆,沿江而下,水宿山行,一直到了长江尾的上海吴淞出海口。在长达1万5千多公里的行程中,记者们以深具人文关怀的笔触,记录了那些即将消失的景物,以及库区人民的喜乐与乡愁。
这样的新闻长征,很多,很多。
我们追怀《粤港信息日报》,是因为它曾经探索经济报纸转型的路径,为媒体行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媒体对于人类文明史的记录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报道呈现于日常地表之上的外在事物,一条是探寻沉潜于表象之下的内在伦理。前者关注社会的经济轨迹和政治运作,后者则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
怎样沿着这两条路径,走近人类文明史的核心,粤港报人砥志研思,冥行擿埴。1996年,粤港报周末版《星期六》创刊(后改名为《粤港周末》),尝试以新闻的形式全面介入社会生活,以一己之肉身,亲历种种社会变革,记录时代浪潮之起伏跌宕。粤港报人认定,就像面对历史拼图,每个媒体人只要对面前的一小块心存目想,澄神离形,终归会拼出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巨大的、完整的、有意义的图景来。
《粤港周末》创刊后若泛驾之马,不同流俗,极受尊重。一些同行开周会时,就将《粤港周末》贴在会议室的墙上,刮摩淬励,迁思回虑。
从每周一期的《粤港信息报》到《粤港信息日报》,从专注于经济信息传播的专业日报到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粤港周末》,粤港报人的探索精神、文化担当、家国情怀,沉淀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财富,生生不息,砺山带河。
当世取舍,大地生荣。2004年,在经济新闻界叱咤风云十九年的《粤港信息日报》,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顺势而变,华丽转身。
础润而雨,蹈机握杼。一家媒体的蝶变,就如同一个公司的更张重构,一定是它的经营主体感受到春江水暖,远望见竹外桃花,持重待机,应运而生的。
的确,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公元二千年的早晨,中国社会的市场化改革经过高掌远跖之后,已全面向纵深推进,整个经济地理也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区,广东探索出来的市场经验与经济模式已经从南至北漫向中华大地,而以粤港两地经济案例和商业经验为主要卖点的《粤港信息日报》,所依附的地域与市场优势亟需重塑;另一方面,中国的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已经从野蛮生长到规模经营再到蔚为大观,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一个活跃于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庞大的新经济群体。
以2004年为例,私营企业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创造了中国GDP增量的约60%,解决了社会新增的非农就业人员的80%以上……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营经济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源泉,抓民营经济就是抓住了第一要务”。揆情审势,顺风扯帆,《粤港信息日报》正式更名为《民营经济报》,聚米为谷,再执锋锐。
如今重新检阅《民营经济报》风云激荡的13年,依然心潮澎湃,无比珍视。
我们珍视《民营经济报》,是因为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为民企立言,为时代立心。
踔厉风发,星流霆击。创刊前夕,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为《民营经济报》题词,寄予厚望:一定要办好《民营经济报》,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阵地,民营企业信息交流的平台,民营企业家学习的良师益友。
磨砺以须,得时无怠。2004年1月8日,一份立足于民营经济的分众媒体《民营经济报》,秉“让市场了解民企,让民企把握市场”之理念,在南中国横空出世。
创刊号特刊《民营中国——中国民营经济白皮书》,以对开100版的恢弘气势,全面回顾了中国民营经济柳暗花明的发展路径,高屋建瓴地解读了民营经济大潮的风云变幻。
发刊词《壮行民营经济》,直言《民营经济报》的办报宗旨与经营方向,璧坐玑驰;头条文章《民营大潮托起民营大报》,阐释了报纸创办的背景与前景,笔酣墨饱;专题策划《广东民营企业现状调查》,剖析民企发展现状,波澜老成。
创刊如穿云响箭,新生即振鳞奋翼。不到一年,《民营经济报》就祖述有自,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打响了报纸品牌,最高发行量达20万份;冲破了区域局限,在北京、东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设立多个新闻中心;探索了“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的办报之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开始双丰收。
斩将搴旗,我武惟扬。张德江再寄望:一定要办好《民营经济报》,一定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这样市场才会更加广阔,《民营经济报》就是一份面向全国的报纸,是“中国民营经济报”!
我们珍视《民营经济报》,是因为它始终坚守“民营推动中国”的办报宗旨,江河行地,如日方升。
从《粤港信息日报》对社会领域的公共关怀,到《民营经济报》对具体经济形态的专业观察,这份媒体前世与今生的新闻运作方式,也从狂飙突进转向了深耕细作。
诚如斯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扶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民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民营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推动中国,兹事体大!
逊志时敏,春风风人。《民营经济报》顺应时代潮流,自觉地以媒体方式帮助民企解决在市场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在与民企共生共荣的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进而形成在民营经济领域不可替代的媒体优势,正所谓“兰言断金,共相唇齿”。
为民营经济服务,是金子般的事业,要用金子般的心。在《民营经济报》上,既有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家决策参考的国内外经济要闻、重点产业情报,也有对民营企业经营有实用价值的行业新闻、财经分析,还有对民营企业家管理素养提升有益的企管知识、金融透视、艺术专题等。民营经济报还采光剖璞,甄奇录异,举办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评选”和“中国民营经济十大新闻事件评选”,推出《民营经济发展白皮书》。每到年末岁初,这项活动都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界翘首以待的盛典华章。
《民营经济报》的新闻策划,也是郢匠挥斤,因难见巧。“民企原罪”大型报道、“书记省长系列访谈”、“私产入宪”专题、“非公经济36条出台内情”、“民营经济成果大检阅”特刊等等,如一道接一道的新闻冲击波,将民营经济的生存背景和民营企业的真实生态推涌到中国社会的前沿,引起了公众对民企的关心、关怀、关切,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在哪里生根,就在哪里开花,结果……
我们珍视《民营经济报》,是因为它总是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局一起脉动,总是为民营企业家鼓与呼。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的名言被民营经济报人深深铭记。
时光回到2012年3月8日,广东顺德大良镇。
二十几位广东民营企业家的二代接班人在这里聚会,崇论宏议,询谋谘度。有人说,他很赞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看中经济本身和技术本身,而是更要注重基础问题,比如法律环境的建设、社会心态的培育等大环境的问题”这个观点;又有人说:一些不正确的社会心态对我们形成了压力,比如给我们贴上了“富二代”的标签,认为我们就是坐吃山空、心慵意懒的那一类;更多的人讲:只要有法律的保障和全社会的帮助,我们广东民营企业家代代相传的企业家精神就会发扬光大,而有了企业家精神,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真的不愿躺在富贵之中享安逸,更渴望站在父辈肩上创新绩,我们要做“创业二代”!
同声相应,吴越同舟。《民营经济报》决定挺身而出,全文发表民企“创业二代”给省委书记的信——《勇担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重任》,为民企加油,给“创业二代”鼓劲。3月12日,刊有此信的《民营经济报》,由参会报道记者送给了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3月19日,汪洋复信《民营经济报》。他表示,纵观历史,能把前辈创建的基业发展壮大者,莫不坚持“创”字当头,以“创”为开拓局面的重要手段,以“创”为基业长青的不二法门。他鼓励“创业二代”:创,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守法诚信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当好“企业公民”;就是要着眼长远打造“百年老店”,既能仰望星空绘蓝图,又能脚踏实地干实事。
引而申之,补苴调胹。围绕“创业二代”,《民营经济报》又连续召开了大型专题研讨会,推出了一系列新闻述评,激发民企精神,汇聚民企能量,助推民企升级……一时之间,《民营经济报》秀出班行,声名远播。
民营经济报人笃信,为民营企业家代言,就是在播种诗和远方……
我们珍视《民营经济报》,是因为它曾经直面困局,一跃而起,在新的起跑线上厌难折冲。
朝升暮合,困知勉行。随着行业蓝海消失,红海泛起,《民营经济报》也难免倒悬之急。这一次,《民营经济报》借助企业力量,希望藉此拔丁抽楔,弘济时艰。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2012年6月8日,《民营经济报》调整了奔跑的姿态,全新改版再出发。
这一天,《民营经济报》以122版的总量冲击广州媒体市场,云集景从;这一天,《民营经济报》附有纪念金币,引发抢购,蔚为壮观;这一天,《民营经济报》调整发行策略,在全广州的报摊全面铺开,风樯阵马……
在版面设置上,《民营经济报》秉要持本,大胆采用了“日报形态、周刊化布局”:《中国新商帮》、《创富周刊》、《微经济周刊》、《眼球周刊》、《名流周刊》、《鲜知周刊》、《新兴产业周刊》、《Hi生活周刊》、《走天下周刊》……特别是《眼球周刊》,欹嵚历落,别出机杼,“让你的眼睛也开始尖叫”。
歌德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东西”。《民营经济报》这次改版就把独家深度报道作为致胜法宝,凛凛有生气。这里不妨录下改版后第二周新闻专题的剪影,或可一窥民营经济报人的职业精神:
6月19日:再揭百岁堂银杏茶黑幕
6月20日:这牛奶又陷“质量门”
6月21日:谁偷了我的流量?
6月25日:东莞春华电子老板跑路 供货商被骗两千万
6月26日:高培真缺德 婴幼奶粉缺碘又缺硒
6月27日:保健品当饭吃!“天曲”唱的什么调?
“6·8”改扩版,是民营经济报试图突围的一次急行军。那一声嘹亮的冲锋号,一直在回响,回响……
我们珍视《民营经济报》,是因为它在互联网的天风海雨之中,仍然自强不息,一路探索、转型。
与《粤港信息日报》时代不同的是,《民营经济报》时代,媒体业的市场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已处安危之机。面对互联网的天风海雨,《民营经济报》当机贵断,不断变革图存。
在版面设置上,它进行了多种创新试验,可谓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从传统大报形态,到每天一个周报的分众媒体实验;从分众媒体实验,到每天用八个版进行纵深报道;从纵深报道,到“个性周刊”全面铺开。
在经营布局上,《民营经济报》也不断推陈出新:与各地分管民营经济的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各地民营经济研究机构,试图探索出“横向嫁接,立体延伸”的发展模式;邀约各大行业协会、各大龙头企业联手,创办众多的地方周刊和行业周刊,希望以此建立利益共享的高效平台;与省市工商联携手,举办论坛、沙龙、讲座,等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民营经济报人深知,瞬息万变的时代,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两年,他们更是适时应务,匡其不逮,建立了三个全新的转型平台:一个是微信公众号——“第一脑”,现已拥有两万多高质量的民营企业家粉丝,并与126家民企建立了战略合作;一个是商业与艺术融合的新媒体——《艺术周刊》,每周推出16个版,影响力已然华南第一;一个是新型智库与培训平台——“民营企业家商学院”,首场开讲即瞬间刷屏。这三个平台的打造,以及正在大力推进的与《广东建设报》经营性业务整合,都是为目标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期望能移形换步,积小致巨,早日回到春天里。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因为民营经济报人坚信:沃野千里,必有岁稔年丰;今日夯实的地基之上,也定将建立起明日的华厦!
如果把媒体看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那么,《粤港信息日报》就是他的青年,《民营经济报》则为他的壮年。
当他的生命之河迂回流转了32个春秋,许多历史的记忆就潜流于他的血脉之中,一些以新闻的姿态呈现的故事,也珍藏在他岁月积聚的皱褶里。
文字,是生命的延续,梦想的播布。《粤港民营三十年》一书就是萃取两代报人文化基因的浩大工程,参与编辑和制作的同事们在炎夏时节不辞劳苦,从浩如烟海的文字里,举要删芜,淘洗出近百万字的精品。
如今,当我捧读这些文字,就仿佛沿着这两份报纸的生命之河逆流而上,我读到了初心,读出了眼泪,读懂了时代的力量,读热了报人抱表寝绳的信仰!
在出版界,“传媒史”编撰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参照系,各擅胜场,百花齐放。如果这册立足于一家媒体32年记忆之上的“传媒史”,能够为历史研究者们提供一些佐证,为“老粤港,新民营”两代传媒人的辛劳保留一份专业上的尊严,在迈入新时代的当下,它就拥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
我爱它,拱若珍璧。希望,您也是。
谢谢您!谢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李宜航,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