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各类惠民政策的增多,一些乡镇、村庄在平时管理、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热衷通过“搭车”“挂钩”“连坐”等方式,自我创造出一些“土政策”。(5月16日 半月谈)
所谓的“政策搭车”指的是在执行某项政策中,附加其它条件;如贫困户在危房改造中,先交“押金”,否则就领不到“补助款”;再如,一户大办宴席,则整个村民小组,取消村民小组道路硬化工程、危房改造指标的安排,停发村民小组全部低保等。
实行“政策搭车”,将好执行的政策与有难度的政策,强行捆绑在一起,受利益驱使,村民对不理解的政策,就会心有余悸,不再强硬抵制,有利于这些政策的推广,也有助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尽管“政策搭车”,事出有因,也多少包含着无奈的味道,给基层的和谐与稳定埋下了隐患,也与依法治国方略背道而驰,更折射出了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之问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繁杂,尤其是在当前,扶贫攻坚进入到攻坚阶段,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干部工作更加繁忙;面对上级推出“新招”,村民并非拥护、支持,为应对考核,也许是在无奈选择了“此下策”。
现实中,面对“政策搭车”现象,尽管媒体、网友均将矛头聚焦基层干部,认为是基层干部作风不实,胡作非为,将“经念歪”了;基层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在其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搭车”之怪事,当然基层干部也就难逃其责,切实改进作风,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深入群众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引领群众将上级各项政策执行到位。
不过,将板子全打在基层干部身上,显然有失公正;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上级”的授意或默许,基层干部是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再者,如没有上级的“新招”与考核,也就不会出现“政策搭车”之现象了。
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其本身也是群众中一员,选择“政策搭车”,并非完全出自本意,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将“经念歪”,损害的是不仅是乡亲利益,也会损伤自已利益,并且会招致乡邻乡亲的咒骂。
“政策搭车”,不仅让党的好政策变味、走样,是当前发展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理当予以治理;要治理“政策搭车”怪病,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积极查找其病根,运用法纪之药剂,下足功夫切实治理。
作为“上级”,也该冷静反思,想想推出的“新招”,为什么得不到村民的拥护与支持?是否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做到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是不是面对基层问题操之过急?
“政策搭车”,祸在今朝,害在未来,切莫将板子打在基层身上了事,而应当找准病因,治标也治本,方能让“政策搭车”之怪病得到有效治理,还基层以和谐、安宁。(尚凡 )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