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政服:用好诫勉谈话这剂“汤熨之药”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23 09:43:37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发现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政勤政等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党委(党组)、纪委和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也就是说,诫勉谈话是制度规定的“常规动作”,是一种预防措施,但其功效不容小视,动作不能省、力度不能减。

《扁鹊见蔡桓公》叙述了蔡桓公的病情由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针石之所及;在肠胃,火齐之所及;在骨髓,无奈何也。党员干部应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讳疾忌医,面对思想上的“病变”,要要尽早尽快治疗,切不可像蔡桓公一样,不把小病当回事,任其恶化,等到病入膏肓,再想救治就来不急了。

人吃五谷杂粮,必然会生病;思想经受各种诱惑环境,难免会蜕变滑坡。党员干部手握权柄,掌握着资源的分配、利益的协调,容易出现苗头性问题,作风之病进入“肌肤”。在这个时候,如果像蔡桓公一样不闻不理,不当回事,疾病就会逐渐恶化,加重程度,进肠胃、入骨髓,最终成为无可救药的贪腐顽疾,将个人彻底毁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干部的苗头性问题往往发生在收受第一个“红包”,接受第一顿请吃,收下第一张“购物卡”,如此种种。虽然只是思想刚“滑坡”,行为刚出错,性质尚轻微,社会影响也较小,但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打下“预防针”,对准问题“开药方”,否则“病情”就会失控恶化。组织、纪检部门要果断现身,通过诫勉谈话,严加批评教育、警告提醒,令干部猛然醒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否则,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则可能导致干部的小错误发展成大问题,最后沦为无法救治的腐败分子。

诫勉谈话如同“汤熨之药”,药效虽不如“针石”“火齐”如此猛烈,但对于疾在腠理的干部作风病,却恰到好处,不温不火。诫勉谈话是我们党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防患于未然的“保险绳”,能及时将身陷“迷途”的干部拉回“安全地带”,为他们扫清思想上的污垢,清理作风上的杂尘,使思想、作风焕然一新。为此,诫勉谈话的程序不能少,力度不能减,落实不能打折扣。

    严是爱、宽是害,严管才是厚爱。一个个高官能吏沦为腐败分子,不仅毁了个人大好前程,也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关爱,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灾害。所以,应加强日常动态监管,运用好诫勉谈话这剂“汤熨之药”,在党员干部出现苗头性错误时,进行咬耳扯袖,使其“红脸出汗”,进行自我检讨,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及时袪病救人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