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枣庄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01 09:50:44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最后要求,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继续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各方面力量。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更应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如习总书记所言“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可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应从改变群众观念抓起,从贫困群众自身行为习惯抓起,从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抓起。

如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对扶贫开发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但目前,仍有部分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过于被动,存在等靠要思想,过度依赖于外力的帮扶,这一现状极不利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哲学上提到,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笔者认为,还要在贫困群众这一内因身上下深功夫。强化感恩教育乃是有力之举。

感恩教育,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如何将感恩教育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针对年龄较大的贫困群众,通过镇村干部日常走访教育引导。针对年龄较大贫困群众观念守旧、科技意识淡薄且行动不便等实际问题,开展感恩教育应采取送教育上门的形式。通过镇村干部在平时走访慰问中,向其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有力举措,引导贫困群众识党恩、知党恩、感党恩,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明白惠从何来、惠在何处,从而听党话、跟党走,增强早日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针对青壮年贫困群众,利用好榜样的力量激发脱贫愿望。“农民夜校”作为对贫困群众“扶智、扶志”教育的重要抓手,让广大贫困群众和党员干部在课堂学知识、实地练技术、课外见效益,为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可充分依托“农民夜校”这一载体,把本土一些“田秀才”、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等“乡土达人”请到课堂,请他们讲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自身如何得实惠,帮扶部门和干部如何开展帮扶等,让群众在学到技术的同时接受感恩教育。三是针对青少年贫困群众,借助学校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价值观。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扶贫,被认为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更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增设扶贫小课堂、校园张贴、旗下演讲、板报等形式开展“精准扶贫”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自立自强”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对其家庭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对贫困群众开展的感恩教育中切记“欲速则不达”之理,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让贫困群众以感恩之心,践脱贫之行,彰显其脱贫“主角”意识。(文/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