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越来越近了,孩子学习也越来越紧张了。不仅是孩子,家长心里也是着急得不行。除了一日三餐、嘘寒问暖不敢怠慢之外,不少家长也是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压力值倍增,对孩子学习上的一点小问题就容易做出过度反应,不经意间给孩子施加不良的心理暗示。
考试前家长容易说出哪些“不该说”的话呢?考前如何和孩子交流才能达到“鼓舞士气”“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01
对事不对人,切莫无端否定孩子
每个考试前期肯定会有很多的复习内容,这个时候“尤为热心”的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一个错题、一个纠正过的坏习惯、一篇没有背过的文章而对孩子大发脾气。考试临近自己家孩子竟然还在犯低级错误,家长内心焦躁,甚至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你平时学习太不认真了吧!上课你都在玩是吧!”
甚至有的家长,能从一道错题,讲到孩子上周和小伙伴一起游戏而不是一起学习,讲到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很慢一直拖延,讲到爸爸妈妈挣钱多么辛苦而孩子却学习态度不端正……从一个做错的练习题引申到对孩子性格的否定、行为的否定、心理的否定,家长这无意间的一些话却很有可能伤了孩子的心。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我只是做错了一道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说我一直都不努力,心里只想着玩呢?是不是爸爸妈妈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我在爸爸妈妈的心里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吗?家长也许是无心之失,可孩子还小,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父母话语的轻重。这些话在他们看来,就是爸爸妈妈在否定自己。在临近期末考试的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父母这种负面的评价不仅不会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孩子会潜意识里对自己有一个“负面评价”,觉得自己是不被认可的、不被相信的,这将长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不光是考试前期,在任何时候家长都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尽量“对事不对人”。不要从一些小事就上升到“你这人怎么样,你的态度怎么样……”如果孩子考前经常出现低级错误或者复习障碍,家长应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找老师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或者和孩子一起制定更合适的复习计划。
02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用外部条件去推动
考试前不少家长喜欢和孩子定“目标”,比如:考到班级前几名有什么奖励,考不到前几名有什么惩罚。甚至有的家长只提惩罚不提奖励,“目标”是这样定的:不能比隔壁家孩子考的差,不能比上学期考的差,至少要进步5名,不能低于90分……这些目标看似是通过“奖惩”来督促孩子学习,已达到进步的目的,但是实际上却变相的限制了孩子的内在动力。目标是根据家长的要求制定的,完成目标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而不是出于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进步的要求。更何况有些家长只“惩”不“奖”,只有负面刺激,孩子从学习这件事上得不到“成就感”和“获得感”,只想完成任务。
这种奖惩制度是简单的,短期内的效果也是有效的,不需要什么亲子互动,似乎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解脱方式。但是,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奖励时,他们就不再会主动去追求知识。在漫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内心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某一学习目标而受到惩罚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有压力,会因为害怕惩罚而焦虑恐惧,甚至会厌学,效果就会与父母的预期背道而驰。父母可以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去欣赏和鼓励他,但是不要试图去用“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时,会做得更好。
一时的成绩和排名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期末考试临近,家长除了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备考氛围之外,更应该借此机会在亲子沟通中让孩子明白,一时的输赢不足以决定整个人生,只有保持勤于反思、勇于改正、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不畏艰难、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积极、有效、温暖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在考前舒缓神经、高效复习,才能在考场上获得好成绩!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