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曾经,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而今,面对频发的“毒地”事件,我们向往的家园,它满目疮痍!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基。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这片“净土”已经千疮百孔。在江苏苏州姑苏区南门路1号,这片600多亩的黄金地段,就曾因化工厂搬迁后污染无人问津,成为城市的一块“伤疤”,与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流穿梭,熙熙攘攘形成鲜明对比。
“毒土”污染形势严峻
在“寸土寸金”的苏州,有一块区域,曾被围墙与周围隔绝。
这里,就是原苏州某化工厂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苏州某化工厂成立;1990年,该化工厂和溶剂厂合并成立苏州化工农药集团。
这块区域由于多年生产农药、化工等产品,遭受农药甲胺磷、三氯硫磷、草甘膦、氯化苯等严重污染,场区土壤中存在着有机磷、苯等污染及砷、镉、铅等重金属危险物。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区域不仅污染严重,而且和居民区交错混杂,在带来环境风险的同时,更桎梏了姑苏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消除土壤污染隐患,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壮士断腕”,对污染企业展开综合整治,不少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已经被依法实施关停。1998年,该化工厂开始搬迁出城;2007年底完成搬迁。
然而,污染企业有序搬迁后,那些尚残存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就像是土地二次利用必经的“一道坎”,拷问着城市建设者的责任与智慧。苏州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老马回忆:“企业都搬走了,现场就像大地震后一样,残垣断壁。地上污水横流,化工气味很重,我穿的衣服上全是味道。这样的土地,如果直接用做商业或地产开发,可以说是后患无穷、不敢想象。”
这些动辄上百亩的土地,能否通过土壤修复的方式,重新以安全、无污染的形态呈现在市民面前?该污染场地能否开启“重生之旅”?
污染地块“去毒疗伤”不轻松
苯超标率15%,氯超标率27%,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达到了18米深。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这也导致了该地块的土壤修复并不轻松。
之前曾有专家指出,对此地块的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弄得不好就会带来二次污染,并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就像医生给病人吃药一样,吃得不好可能会带来副作用”。为此,高能环境制定了“四步走”的修复路线。
第一步:评估风险,找准病灶“对症下药”。2010年,德国专家对该地块进行第一次场地调查; 2012年,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了初步调查,2014年进行了详细调查。污染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苯、氯苯和石油烃,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苯、氯苯和二氯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达到了18米深。
第二步:编制方案,修复技术“因污制宜” 。南北方土地情况差别很大。北方地区地表没有地下水,可以直接把污土“扒掉”,然后送去焚烧,换上健康土壤。但南方地区不一样,尤其是苏州地下水非常充盈,在综合比较多种修复技术后,高能环境最终采用了原位热脱附等可行修复技术,以祛除污染、降低风险。
第三步:中试验证,修复模式“好中取优” 。确定了修复技术方案,项目组便逐步开展了一系列验证工作。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市场调研、考察筛选,于2013年9月面向全国邀请多家综合实力强的公司以接近实际修复模式,进场开展中试工程试验,为实施大面积修复工程的时间周期、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奠定坚实基础。高能环境的方案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四步:全面修复,污染地块“涅槃重生”。污染容易,修复起来可谓难上加难。高能环境从美国引进国际领先的原位热脱附处置技术,作为本项目的主要修复技术。原位热脱附技术是通过间接加热,利用电能将污染土壤加热至目标温度,通过控制系统温度有选择地促使污染物与土壤解析,使目标污染物与土壤颗粒分离,通过抽提将挥发的污染物统一收集至后端处理系统,经过冷凝、吸附、水处理等方式将污染物消除,修复后的土壤中不含有害物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修复项目。治理过程中,尾气排放浓度、场界噪声、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并且施工现场无明显异味。高能环境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民众参观布道,接受民众实时监督。
高能环境此次土壤修复项目的治理目标,是将污染地区逐步从城市边缘“污染带”变身为苏州人居佳地。当城市的一根根烟囱被放倒、一座座工厂被搬走后,走上前台的土壤修复所面对的困难重重和高昂成本,则带给我们更多的警醒。
环保并不只是一种情怀、一句口号,而应该是每个人身体力行拯救地球的行动。让我们从修复土壤出发,让伤痕累累的土壤在“阵痛”过后获得新生,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